一、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动因
二、西部落后及其原因分析
三、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
四、开发西部对策研讨
内 容 摘 要
西部大开发是由中央发起的,着眼于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建设、结构调整、科教与人才培养。西部地区曾经靠政府的计划性配置资源而取得与东部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的初始条件、生产力的特定布局这些客观条件以及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等主观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在这一期间西部并不是没有发展机会,而是其内部的创新机制没有启动,即使有机会有支援有帮助,也无法利用。推进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缩小差距,促进公平。西部开发首先就面临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但政府及其官员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会受到局部利益和个人私利的驱使,影响社会目标的实现。如何解决西部大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本文从启动西部开发的动因、战略意义及怎样进行西部开发方面作了浅略的见解。
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
一、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动因
世纪之交的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跨世纪的战略部署,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考虑,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缩小地区差距;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目前来看,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国家有能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当前正在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用更多的财力直接支持西部开发。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西部地区也将像东部沿海地区一样更加开放。我国应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不失时机地推进西部地区大开发。
目前关于西部地区开发问题的讨论 ,集中于西部地区开发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展望 ,西部地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开发中必须处理好的某些关系等方面。
二、西部落后及其原因分析
西部地区曾经靠政府的计划性配置资源而取得与东部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的初始条件、生产力的特定布局这些客观条件以及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等主观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在这一期间西部并不是没有发展机会,而是其内部的创新机制没有启动,即使有机会有支援有帮助,也无法利用。
在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来自政府和企业、政府与市场的不协调的软约束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由于这种约束,要素资源无法在市场中充分整合而造成效率低下,这是目前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西部诸省区正意识到政企关系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措施整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新型政企关系。
经济原因
西部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不仅在经济上制约了东南沿海的发展。另一方面,西部巨额的社会需要与因购买力极低而导致的极有限的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南地区产品的内销。
社会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富了东南地区,在西部资源、能源、劳动力廉价供应的基础上,东部地区先富了起来。一方面西部的社会秩序开始不稳定,另一方面西部人大批涌入东部,给东部的社会稳定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在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文明的极大差异。东西社会文明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环境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洪涝灾害、沙尘暴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制约因素,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遭受着更为严重的危害。经研究,人们发现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西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恶化的原因在于过度开发。就环境问题而言,西部大开发的确是一项大战略。
全国的协调发展和政策的延续性
20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针对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三、西部发展的战略意义
推进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缩小差距,促进公平。西部开发首先面临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对于西部脆弱的自然环境保护、矿藏资源的开采、基础设施的建设、资源的改善利用,为了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必须采取补贴政策,但政府及其官员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会受到局部利益和个人私利的驱使,严重影响社会目标的实现,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1、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左右,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6%,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l%。从消费能力看,东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86元,中部地区为2000元,西部地区仅有1482元。目前3000万左右没有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80%左右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全国592个贫困县,西部就有307个。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9个收不抵支,大多数民族地区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没有西部的小康,全国的小康就难以巩固。
2、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全球范围的结构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 西部地区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非常突出,主要是产业层次不高,地区经济结构趋同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国有经济困难较大。加快西部开发,既有利于解决西部地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好的产业基础,也有利于促进全国的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我国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陆地边境线85%在西部。历史原因造成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些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搞渗透和分裂活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巩固。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稳定,最根本的就是加快西部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尤为突出。尽快遏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对全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发展西部的对策研讨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是关系中华
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其战略意义不亚于改革开放初期作出的沿海地区率先
发展的战略决策。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如何解决西部大
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大开发提出新的要求,明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
中心任务是: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和世界范围的农业科技革
命,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它不仅要解
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民足于农业和农村经
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西部地区国民经
济发展的全局。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长期奋斗的事业,必须
打破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理论的束缚,按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
多种所有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实现跨越发
展。应把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把加快经济发
展同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把经济开发和改革开放及观念更新结合起来。西部
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重点地区、关键
问题),分步实施,跨越发展,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保护生态,
防止一哄而起和贪多求快。在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注意西北和西南的情况
各有所不同;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优势,不断提高经济素质和竞争力,更好地发
展和状大自己,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
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联合与支持力度。中西部地区要住机遇,加快改革步伐,发扬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注重实效,扎实工作,努力搞好各项建设,实现跨
越式发展。
1、加快观念创新
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西部地区的政府工作人员要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观念束缚,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指导工作。特别是招商引资,没有一种开放的观念环境,就难以有真正开放的政策和真正开放的市场。思想观念的软环境不行,即使某些硬环境上去了,也搞不好开放。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是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关键所在。
2、强化政策支持
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也是西部地区大改革的过程,体制创新、机制转变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西部地区要从清理有关政策和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和加强制度建设。西部要作为一个整体制定出新的开放政策,不能各个省区竞相出台顾此失彼的经济政策。西部必须制定较东部更为优惠的经济政策,形成一个透明度较高的体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才能与东部、中部以及世界经济建立广泛的联系。这一条至关重要。
3、加快人才培养
西部大开发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人才政策,需要造就一批立志开发西部的高素质人才,这是西部大开发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在西部大开发中首先要把人才“存量”使用好,让他们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要大批引进人才,包括引进国外管理和技术人才,靠“增量”壮大西部人才队伍。西部各省区、各城市、各地区都要把人才问题作为重大问题,推出各具特色的吸引、吸纳、培训、教育人才的有关政策,使西部的人才环境有比较大的改观。
4、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其次,要通过金融杠杆来组织吸收社会资金。要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解决西部大开发的资金问题,通过债券、基金、股票等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向西部建设。西部地区只有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才能有较快的发展。此外,过去西部在国家的支持下,已经建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了3万多亿元的固定资产,如何盘活现有固定资产中的优良资产,搞好资本营运,是筹措西部开发资金所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可以通过出售、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搞活西部资本市场。
5、强化领导管理
要加强中央对西部开发的领导,组建一个有权威的机构来统筹协调西部大开发诸多事宜。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西部省区各级领导班子的作用。西部地区一般环境艰苦,工作活动地域较大,必须把干部的年轻化放在突出地位,提拔一大批年轻有为、具有专业知识和领导才能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也可以从东中部发达地区选派一批年富力强,具有改革开放经验的优秀干部支持西部地区。同时,还要加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6、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西部大开发必须尊重科学,要有科学的方法。一是战略规划要依据西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的重点、布局和先后次序,都要遵循这一原则。二是要发挥城市的作用,以城市为依托。西部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可能齐头并进,只能有重点地发展。要把以城市为依托、为重点、为中心展开开发作为主要的开发对策。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通过优先发展城市经济带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要发挥好中心城市的作用。同时,要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小城镇,构建西部城镇发展体系,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过西部城市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 考 文 献
1、赵曦,《21世纪中国西部发展探索》,科学出版社,2002年。
2、刘世庆,《中国西部大开发与经济转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3、《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本卷编委会,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