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企业外迁在2001年至2002年形成第一次高潮,2005年形成又一次高峰。企业外迁方式从整体搬迁为主,逐步转变为整体搬迁与研发、生产基地对外扩张并存。从外迁目的地来看。迁出扩张办厂的企业近半数在上海,而整体搬迁的目的地主要是中西部省份。以温州乐清为例:2000年前后,乐清的陆续开始企业外,如正泰集团在上海松江成立的输配电生产基地——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人民集团在江西、兴乐集团在安徽、万控集团在成都和天津等地都建有生产基地。虹桥的春风控股(摩托车龙头企业)、东铁集团(铁路配件龙头企业)把大部分核心的产业迁到杭州,乐清只留很小一部分生产基地。华荣防爆(厂用防爆电器龙头)迁往上海、福达合金(银触点龙头企业)迁往温州滨海园区。企业外迁已经从企业的单一行为发展为整个行业的行为。如2012年5月,乐清市紧固件协会在安徽广德县开发区拟建乐清紧固件产业园,承接部分乐清紧固件企业的整体转移;丽水经济开发区建立了乐清电气产业园等。 这说明乐清的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甚至出现空心化的危险信号。究其原因,与企业发展软环境不佳密切相关
良禽择地而栖,良才择地而居。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方面,温州市已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如何留住人才,却仍然是温州今后人才工作的一大重点。找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这是温州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共同体会。温州市并非人才缺失大市,但却是人才流失大市。据统计,2004年,温州籍大学生人才流失率为26.5%,200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36.5%;温州的每万人拥有人才量低于浙江平均水平;因为受要素资源制约、外地密集招商等因素影响,温州的大批成长型企业外迁,导致优秀企业家资源外流严重,温州就像是全国民营企业家的“孵化器”,人才外流现象在温州十分严峻。
温州市又是全省输入劳动力最多的城市。国内有340万外来务工者进入温州,给温州市带来大量劳动力,但与此同时,却仅给我温州市带来少量高层次人才。有人做了类比,温州的外贸是顺差,但是人才缺是“逆差”。
二、温州地区经济发展困境的对策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要最大限度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化进程:引进国内外资本、先进技术、先进经营理念和更大的国际市场,拉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依靠产业政策促进企业组织创新、产品升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的“温州模式”的缺陷已经暴露,如果不能帮助企业适时进行调整,从组织形式、到生产方式、产品档次、市场拓展等方面及时予以必要的引导,这些缺陷就难以弥补。为此,地方政府应依靠符合经济发展阶段要求的产业政策,向企业发出有效信号,帮助企业及时完成组织更新、产品升级。此外,为保证产业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获得更好的外部规模经济,应鼓励产业集聚内部有效率的合并,来获得企业内部规模经济:防止和限制垄断市场组织结构的形成,促使企业之间扩大产品、市场、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降低内部无序低水平的竞争:降低产业集聚内的市场进入障碍。扶植中小企业,并促使中小企业的现代化,来保证产业积聚内企业的数量与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平等有序竞争,推进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并逐步引导民营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从而促进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发展多元经济,支持科技创新,大力扶持高新技术和电子商务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出台奖励机制,减免税费,特别对小微企业多方扶持引导,鼓劲个转企,让企业健康发展壮大。开展“温商回归”,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生产用地,融资上给予帮助,倡导企业去产能化,开展“机器换人”,降低生产成本。
(二)加快建立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金融体系
温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困境、成因与对策探究(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