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过度信贷
2009年政府出台“4万亿”大规模刺激经济,大量资金流向了包括浙江在内的经济发达、信用较好地区。银行业过度竞争,为了完成信贷投放任务,银行不得不降低放贷标准,原先应用于农户领域的互保联保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蕴藏危机。实业经济空心化。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资产价格持续上升,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利润远小于固定资产升值带来的利润,过度信贷使企业获得的借款超过主业所需,资金流向省内外的房地产、矿产等投机性领域,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
短贷长用,期限错配。我国银行体系中,中长期贷款审批难度大,中小企业普遍以短期贷款替代长期贷款,到期申请续贷,将短期贷款用于长期投资中。一旦银根紧缩,蕴含巨大流动性风险。民间借贷深度参与。短期贷款到期时,离新贷款发放有几个时间差,借款人往往先通过民间过桥借款来偿还贷款,然后再接着从银行贷出钱还给民间贷款人,从而产生繁荣的民间借贷。2011年二季度温州中心支行调查显示,民间借贷参与规模首次超越房地产、股票、基金等投资方式,温州已有89%的家庭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
2011-2014年,危机爆发期。2010年和2011年的房地产调控和收缩银根使银行信贷投放趋于谨慎。2011年9月开始,以温州信泰集团等企业负责人跑路和少数企业老板跳楼为标志的温州市企业信用风险大面积爆发,之后以圈层的形式递进,逐步发展为以企业资金链断裂、信贷担保链困局为特征的区域性金融风险。2012-2013年,每年都会有不少制造业在温州倒闭。特别是2011年温州金融危机之后,温州企业老板失踪、公司破产、员工讨薪事件不断,如温州当地知名的三旗集团、波特曼、江南皮革等一批民营企业相继倒下。温州制造业的利润率只有1%-3%,服装、鞋业、眼镜、打火机等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民间借贷危机开始向金融机构蔓延。温州银行业不良率从2011年6月末 的0.36%激增至2014年的4%以上,当地银行机构出现亏损,回吐往年利润。
(三)高地价、高房价
高房价影响城市竞争力。由于温州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导致市中心房价较高,住房均价最高时候可达4万元,接近一线城市房价水平,这对人才流入起到抑制作用,影响实体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进程。
房价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一系列商品和服务业的价格。首先是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在房价和房租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提高员工工资。如果不提工资,在实际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却陷入招工难的困境,使温州产业升级没有取得进展的阶段,弱化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就业压力。其次,房价过高,提高了商业成本,一方面是零售商业的场租费用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生意清淡,使商业零售业和服务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将导致一业畸形发展、百业衰退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商业场租费用过高,抬高了流通费用,导致虽然直接生产成本低但市场销售价格高的矛盾。城镇场租费用过高,更使小本经营的生意难以维持。因此,高房价阻碍了商业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减少了城镇就业机会,也减少了政府的税源。
房地产业牵涉行业众多,房价过高必然带动上下游一系列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背离经济发展基础的“虚假繁荣”,使经济泡沫化程度加剧。一旦泡沫破灭,房价大幅下滑,众多行业将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应声倒下。比如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和比例将急剧增长,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并进而对实体经济带来重创,甚至引发整个经济的衰退。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就使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和低迷,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还未散去。高房价使实体产业大量资金纷纷向楼市转移,必然挤压其他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的资源分配、金融支持和发展空间,不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在一些地方经济增长主要靠房地产业带动,财政收入主要靠卖地获得,银行收益和资产质量主要靠房地产抵押贷款,房地产业已成为许多城市的经济命脉。这种过度倚重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长期下去将严重危害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高房价会对扩大内需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能力,使消费产生严重的结构性不足,过度消耗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抑制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大。
(四)企业外迁,人材难留
资本是为实现利益而生的。对外扩张是资本的本性,其目标是在更大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市场经济的规律也使得掌握资本的企业家通过种种途径,实现本身利益的最大化。对地方政府而言,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辖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以必须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科学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而言,支持当地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家实现资本发展壮大,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在把地方企业培育成熟以后,企业没有后续的支持和发展空前,迫使企业选择企业外迁,使得地方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
温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困境、成因与对策探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