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得出如下5方面主要结论:
1.综合考虑洪灾系统中致灾因素、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特征,对温州龙湾区进行洪灾系统风险识别分析。从气象水文因素、地理位置因素和防洪排涝工程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洪灾系统致灾因素的辨识;从气象因素和下垫面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洪灾孕灾环境分析;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洪灾承灾体,考虑快速城镇化对洪水灾害影响,进行洪灾承灾体类型和特征分析;根据温州台风暴雨洪灾历史数据^^文档,得到温州台风一暴雨强度相关关系及台风暴雨时空分布规律。
2.根据温州龙湾区中小流域下游山地丘陵地形和不同重现期洪水淹没情景,重点进行了基于情景模拟的暴雨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考虑到地面径流、地形起伏和下渗作用等自然因素,基于“雨量体积法”洪水淹没情景模拟方法,利用自编GIS程序模拟不同重现期洪水水面高程和计算不同洪水淹没深度区间对应的淹没面积,并根据洪水淹没深度对温州龙湾区进行暴雨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本文还根据龙湾区2005年台风“海棠”暴雨实测^^文档进行典型历史台风暴雨事件洪水淹没情景模拟和危险性评价实证研究。
3.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不同财产对洪水的耐淹性能和洪灾损失程度不同,构建了城镇土地利用类型洪灾脆弱性分类体系,开展了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运用ARCGIS软件对州龙湾区航拍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并确定温州龙湾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洪灾脆弱度。温州龙湾区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结论揭示了不同洪水淹没模拟情景下洪灾脆弱区域的受灾面积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脆弱度区域面积的变化规律。
4.根据国内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成本价值估算方法和龙湾区社会经济水平,进行了龙湾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成本价值的估算,并开展了洪灾损失评估。研究戈明:龙湾区不同重现期洪灾损失大小排序为瑶溪镇>沙城镇>海滨街道>永中街道;龙湾区不同重现期洪水淹没模拟情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洪灾损失大小排序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公共事业用地。
6.2特色与创新
1、本研究强调灾害学、风险学、地理学、环境学、气象学、水文水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从多角度对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系统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对沿海城市洪灾风险评估进行系统研究,并以温州龙湾区为研究区域开展实证研究。
2、建立了基于情景模拟的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基于洪灾脆弱度的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基于GIS空间网格的洪灾损失评估以及根据洪灾损失值与发生概率关系进行洪灾风险评估四部分内容构成系统的中国东部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程序。研究理论框架清晰,研究内容合理,研究手段先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建立了根据洪灾损失值和发生概率相乘得到洪灾风险值的洪灾风险评估方法,初步应用于温州龙湾区不同重现期洪灾风险评估,充实和丰富了沿海城市洪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6.3问题和展望
洪灾风险评估研究领域广阔,是一个涉及灾害学、风险学、地理学、环境学、气象学、水文水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本文虽然在沿海城市洪灾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的研究上作了部分有益的探索,但是相对于本研究领域科学理论的拓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还仅仅是一个开端。
笔者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①洪水淹没情景动态模拟研究。②洪灾发生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研究。③加强对某些城市关键区域(例如:医院和学校)和生命线工程(例如:电网和煤气管网)的洪灾风险脆弱性研究。④对洪灾损失评估中空间尺度问题和分形分维问题的深入探讨。⑤对洪灾间接损失的研究。⑥对洪水撤退避难图和洪灾风险管理的研究。
洪灾风险评估研究还属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通过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必将能够构建出统一规范的洪灾风险评估理论框架和建立更加科学的方法程序。
参考文献
[1]Aimilia PISTRIKA, George TSAKIRIS. Flood Risk Assessment: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J]. EWRA多007.Pistrika[ 1 ]
[2] Alkema, D., and H. Middelkoop. The Influence of Floodplain Compartmentalization on Flood
Risk within the Rhine-Meuse Delta[J]. Natural Hazards. 2005, (36):125-145.
[3] ANDREW GISSING&RUSSELL BLONG, Accounting for Variability in Commercial Flood
Damage Estimation[J], Australian Geographer, July 2004, Vol. 35, No. 2,pp:209-222,
[4] AnselmoV, GaleatiQ PalmireiS, RossiU, TodiniE. Flood risk assessment using an integrated
hydrological and hydraulic modeling approach: a case study [J]. J. Hydrol, 1996, 175:
533-554
[5] ArcherD R. Seasonality of flooding and the assessment of flood risk[J]. Proc. Inst. Civ. Eng.,
1981, 70: 1023-1035
[6] Ashkar, Rousselle J. Design discharge as a random variable: a risk study[J]. Water Resouc
Res., 1981,17(3): 577-591
[7] Baecher G. B. Risk analysis and uncertainty in flood damage reduction studies [M].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 C. ,2000
[8] Benito Q Machado Ma J, P6rez-Gonzalez et al, Palaeoflood hydrology of the Tagus river,
Central Spain[J], In: G.Benito,V. R.Baker and K.G.Gregory(eds), Palaeohydrology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John Wiley, Chichester, 1998, 317-333
[9] Benito Q Sdnchez-Moya Y, Sope"a A. Sedimentology of high-stage flood deposits of the
Tagus River[J], Central Spain, Sed-iment. Geol, 2003, 157:107-132
[10] Berga L. New trends in hydrological safety. Journal of Dam safety, 2003
[11]Blaikie, p. T. ,Cannon, 1. Davis and B. Wisner, 1994, At Risk: Natural Hazards, People's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s, Routledge, London
[12]Boyle, S. J. ect, Develop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Land Use Impact
Assessment in flooding Conditions J. of W. R. P&M, 1998. 3,124(2)
[13]Bruce Ellingwood, 1993. Assessing Cost of Dam Failure,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19(1):64-82
[14]曹永强,杜国志,王方雄.洪灾损失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辽师范人学学报(白
然科学版),2006, 29 (3)
[15]常燕卿,张福浩.采用矢栅一体化技术的实时洪水淹没模拟分析系统[[J].中国测绘,
1999,(6) :24一26.
[16』陈丙咸,杨戊,黄杏元,等.基于GIS的流域洪涝数字模拟和灾情损失评估的研究环境遥感.1996,11(4):309-314
[17〕陈德清,杨存建,黄诗峰.应用GIS方法反演洪水最人淹没水深的空间分布研究灾害学.2002,17(2):1-6.
[18]陈华丽,陈刚,国平.基于GIS的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i1.人民长江.2003, 34(6):49-51
[19]陈建敏土编.2007龙湾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20]许有鹏,葛小平,张立峰等.东南沿海中小流域平原区洪水淹没模拟t}l.地理研究.
2005,24(1):38-45
[21]许有鹏,李立国,蔡国民,等.GIS支持F中小流域洪水风险图系统研究[fil.地理科学,
[22]詹小国,祝国瑞,文余源.平原地区洪灾风险评价的GIS方法研究—以荆州6县市为
M[.1].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 12(4): 388-392
[23]朱静,唐川.城市山洪灾害易损性的RS和GIS分析[[Jl.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l):61-66
[24]朱强,陈秀万,彭俊.基于网格的洪水损失计算模型[il.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0 (6)
首页 上一页 30 31 32 33 下一页 尾页 33/33/33
浙江沿海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评估与研究--以温州龙湾区为例(三十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