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
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其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上半年中国继续延续出口增长减速的趋势。从出口金额看,上半年同比增长21.87%,比2007年同期27.55%的增长速度降低近6个百分点;从出口数量看,上半年同比增长8.44%,也明显低于2007年同期10.11%的增长速度。除了出口数量减少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出口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统计,前5个月收到的报损案件金额高达3034万美元,同比增长80%;已支付赔款895万美元,同比增长525.6%。其中,2008年理赔量比2007年同期增长525.6%,本地企业的海外坏账率增长约为268%。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现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几成定局。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目前,扩大内需,尤其是刺激消费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统一的经济调整口径,但仅依靠个体经济行为(个人与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显然有些“牵强附会”。实践表明,当经济处于衰退、或预期衰退时,(我国仍处于良性轨道上,但经济下滑)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应该说,从不久前的“反通胀”到今天的“保增长”政策突变,正在考验着政府宏观经济驾驭和调控的能力。
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他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排山倒海般到来的金融危机不啻于美国经济领域的“9·11”。美国人开始质疑美国政府的决策能力,美国数家新闻媒体23日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8%的接受调查的人认为,当前美国国家路线不对。民心的这种微妙变化,无疑将在即将白热化的美国大选中发挥“威力”,因此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都在不遗余力地批评现政府的决策之余,还热情洋溢地发布解决经济困境的“妙招”,为的就是争取这部分选民。
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这不仅使得还不起房贷的人增多,也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普通美国人抱怨,连日常开支都要一再思量、一再缩减。
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大部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都是相伴随的。也就是说,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会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这表明两者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其主要缘由在于,随着货币和资本被引入消费和生产过程,消费、生产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生产过程为例,资本在生产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投资阶段,便开始介入,货币资本由此转化为生产资本;在第二个阶段里,也就是加工阶段,资本的形态由投资转化为商品;而在第三个阶段里,也就是销售阶段,资本的形态又由商品恢复为货币。正是货币资本经历的这些转换过程,使得货币资本的投入与取得在时空上相互分离,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的不确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断,资本投资无法收回,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不确定性和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中出现时,生产过程便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这便是为何金融危机总是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并总是先于经济危机而发生的原因所在。
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排除金融危机独立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政府在金融危机之初便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政策措施,比如,通过大规模的“输血”政策,有效阻断货币信用危机与生产过程的联系,此时就有可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或深入。[2]
应对:
一是股权重组,增资扩股;二是坏账打包,切割剥离;三是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首先,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其次,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第三,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
2、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1]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国内使用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通货膨胀的货是指“货币”。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物价水平以不同形式(包括显性和隐性)普遍上涨;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也都称之为通货膨胀。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分为: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货币贬值(又称通货贬值,Devaluation),是货币升值的对称,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
货币贬值在国内引起物价上涨现象。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从国内角度看,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减少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降低其对金属的比价,以降低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贬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即货币膨胀)时,纸币价值下降。
3、楼市泡沫的概念和形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25/25
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浅谈我国房地产楼市与泡沫经济)(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