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建立、完善脑梗死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前提条件
1.1、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4
1.2、及时收集相关数据………………………………………………….4
1.3、目前脑梗死患者药学监护模式……………………………………..5
2、治疗脑梗死患者药物分类
2.1、改善脑循灌注用药…………………………………………………5
2.2、预防神经细胞坏死用药……………………………………………6
2.3并发症的控制和治疗用药…………………………………………….7
3、对患者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7
4、脑梗死药物监护需关注的问题
4.1、联合用药和二级预防……………………………………………….8.
4.2、剂量…………………………………………………………………..8
4.3、剂型和给药途径、方法……………………………………………..9
4.4、疗程的长短…………………………………………………………..9
4.5、用药后不良反应……………………………………………………..9
4.6、药物相互作用……………………………………………………….10
4.7、依从性、敏史和生活习惯…………………………………………..10
参考文献……………………………………………………………………11
脑梗死患者药学的监护模式探讨
[摘 要]对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的药物治疗方案 、药学监护计划、患者教育和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等进行阐述,探讨脑梗死患者药学监护的实施,初步建立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更好地发挥药师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和患者提供有效的药学服务。
[关键词]药学监护;脑梗死;临床药师
目前在导致死亡的疾病中,脑卒中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处于死亡率的第2位,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其死亡率大大增加。 全部脑卒中患者中,约80%由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引起 ,该疾病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死亡率大度增加。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CIS),是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神经功能缺陷性疾病,表现为肢体无力、言语困难、共济失调等。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常需使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同时针对高血压、感染等不同并发症进行综合治疗,患者在恢复期后需长期用药预防复发。药学监护旨在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主要是针对药物治疗问题的发现、预防和解决。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关注药物治疗问题,对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促进药物合理使用有积极的意义 。
1、建立、完善脑梗死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前提条件
1.1、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是建立脑梗死患者药学监护模式基本要求:临床药师应真实性、客观性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记录,以评估治疗效果及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患者,需要关注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如肢体感觉变化,肢体的肌力变化和运动功能,反射、意识、语言功能的情况,以及脑组织CT和MRI等影像学改变,以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此外还应关注患者每日的体温、血压变化;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以评价高血压、高血糖等并发症的治疗状况。例如,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患者,通过观察患者左侧肢体肌力和左侧身体针刺觉的变化,评估患者给予抗血小板、中药等脑梗死治疗后的疗效;同时患者又合并高血压 ,通过每日监测血压的变化,分析目前患者血压控制是否良好,并应注意在脑梗死急性期,降压需平缓。
1.2、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时收集相关临床数据,是建立脑梗塞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根本依据:发现不良反应在参与查房时 ,药师应认真询问患者用药后的变化,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对于患者新出现的临床症状,应分析是否为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并进行适当处理,以减轻或消除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如针对溶栓药,抗血小板药等可能引起的出血不良反应,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和脑部影像学结果 ,以及是否有出血体征 ,以发现并预防可能出现的出血不良反应。其他如甘露醇速尿 ,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等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应测患者电解质变化,如血钾、血钠水平等,以及出入量和心、肾功能等情况;对于存在电解质紊乱的患者 ,相应给予补液、补钾等治疗,如有必要,还需对相应药物减量或停药。甘露醇等药物的肾损害 ,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等也应予以注意。
1.3、目前脑梗死患者药学监护模式,是建立脑梗死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基石,国家权威医疗机构根据大量实验室及临床数据总结出临床医学指南是临床医生治疗的根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