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互认发药模式的探讨
]1.3内外差类别比较
对人民医院门诊药房处方调配进行现场抽查,记录各种调配内差,对各类调配内差进行统计分析。调配内差类型主要为数量差错(260张,占68.96%),品种差错(130张,占34.48%)以及规格差错(10张,占2.65%);调配内差的发生率与工作人员资历、工作时间段几乎无关。结论调配内差与药品包装、配药人员的工作态度相关,有必要探讨干预措施,提高处方配药的准确性,逐步实现门诊处方调配差错零宽容[5]。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文档,全球有1/3患者死于用药不当,全球有1/7病死者的死因不是自然固有的疾病,而是不合理用药。据统计,我国聋哑儿童中的2/3病例由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引起;用药者中的 12%-13%存在着不合用药现象;由药源疾病致死的人数占住院死亡人数的11%。某医院对8 497张处方进行分析,发现257例为理化配伍禁忌,占处方总数的22.29%,其中包括庆大霉素注射液与维生素C注射液(酸性)混合,使抑菌活性降低;地塞米松注射液加到甘露醇注射液中生成结晶等等。109例产生药理拮抗作用,占处方总数的9.45%,其中包括多潘立酮与西咪替丁同服不利吸收,西咪替丁与硫糖铝同服产生药理拮抗作用。57例无关作用联合用药,占处方总数的4.94%[3]。这是医院药师对处方事后统计总结的结果。
第2章个人形象
个人形象也就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社会学者普遍认为一个人的形象在人格发展及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类容貌的改变有一定的理论可做依循,主要取决于人类的遗传基因、年龄和病变等。
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人通过观察、聆听、气味和接触等各种感觉形成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但有一点必须认识的是:个人形象并不等于个人本身,而是他人对个人的外在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感知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它的正确性被人的主观意识所影响,因此在认知过程中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不同的形象。从患者前来就诊或医务开始晨间查房时起,医患之间的交往就开始了。患者满怀期望地来到门诊,或在病房等待医生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医生的个人形象会更加关注,希望从中“看到”、“看懂”医生的态度和情感(放心、信任或怀疑、戒备)。所以医生在接诊或查房之前,应当刻意检查自己的个人形象,力争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4]。
表面上看来,个人形象似乎就是个人的仪容仪表、衣着服饰、容颜体态等,然而事实上,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第一印象的远不止上述外在因素。第一印象实质上是外在和内涵的统一体,人们在观察对方外在因素的同时,也在试图了解其内在品质。所谓“看上去就很有气质、风度和水平”,就是这个道理。 要想让患者对自己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并由此产生对自己的信赖和尊重,其实不必像一般人际交往中那样去刻意打扮、修饰、故作姿态,而是只要穿着整洁、精神焕发、面带微笑,就足以令患者赏心悦目,并感受到医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以及敬业为重,关爱患者的积极态度。
2.1穿着及谈吐
个人形象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人们会把它看作是事情的发生,但有时他们不喜欢彼此。这两种不一样的形象,是每人真实的个人形象体现。个人形象是人们见面时第一个可以观察到的元素,成为传递信息,态度和情感的沟通元素。不需要的衣服,冷酷的面孔,给予对方的关注,不尊重;面无表情,自然给人一种冷漠的印象。相反,梳理干净整洁,带着亲切的微笑,就是传达欢乐,欢乐。
自从病人来到诊所或医疗开始的早晨,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就开始了。患者来到诊所充满期待,或在病房里等待医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更加关注医生的个人形象,希望“看”和“理解”医生的态度和情感,信任或怀疑,警惕)。因此,在招生或轮招前,医生应该刻意检查自己的个人形象,努力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
从表面上看,个人形象似乎是个人的梳洗,服装,外表等等。但实际上,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形成的第一印象远不止外在因素。第一印象实质上是外部性和内涵的统一。人们在观察彼此的外在因素的同时,也试图了解他们的内在品质。所谓的“看上去很有气质,风度和水平”就是这个道理。为了让病人对自己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有了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其实并不像平时的人际关系那样刻意打扮,修饰,这样的姿势,而是只要穿着干净,饱满的精力,带着微笑,就足以让病人感觉良好,并感受到医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和工作的尊重,关心病人的积极心态[5]。
2.2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又称身态语言),人类天生就有一种不用口语而用身体动作互相沟通的本能。人们的身态语言的形成,有些是出自于遗传的本能,而有些却是来自后天的学习和模仿。身态语言的传达和接受,如果能够巧妙地加以运用,就会产生妙不可言的效果。用身体的姿态倾诉的心声,往往比口头的语言更为彻底和准确。根据时间与场合的不同,利用身体姿态产生的情感传达,比语言的情感传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作为药师在发药过程中要读懂病人的肢体语言才能更有效的服务[6]。
第3章 各种形式的交流
3.1听取病人的呼吁
医患互认发药模式的探讨(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