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同伴模仿行为研究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在人生的起始阶段,而中班幼儿处于幼儿园的一个关键性成长阶段,他们对于集体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和自己的固定相处模式。这时候发现他们的问题行为要去引导改正。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个性,细致观察幼儿日常行为,遵从幼儿发展规律,为幼儿今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打好基础,更为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开启航灯。本文进行了幼儿的个例问题行为研究,旨在及时矫正中班幼儿的问题行为。
一、研究背景
“你的冷眼下有瓦特,你的讥笑里有牛顿,你的嘲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段话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教育观点中令人印象深刻。幼儿的可塑性极强,不能因为一些偶发的问题行为就去否定某一位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而恰恰在幼儿的问题性行为发生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正面安抚,帮助幼儿面对自己的问题行为,从而使其迈入更长远的未来发展之路。
中班幼儿已经具有在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协调相处的经验,有自己在幼儿园行为活动的固有表现,此时他们不会像小班刚入园时和同伴相处困难,相反,在长期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模仿行为的出现。模仿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对于学龄前幼儿而言,在幼儿园班级活动中,动作和语言的模仿行为,尤其是同伴间的模仿行为很常见。许多实验研究证明,模仿行为作为一种很必要的学习方式,对幼儿的自身发展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往往幼儿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模仿不仅仅发生在正面,还常常会出现问题行为的模仿。这时就需要教师细致地观察,判断幼儿出现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然后根据幼儿个性特点去进行引导。
据观察,幼儿同伴模仿既有积极收获,又有消极后果。本文着重对于典型幼儿问题行为的模仿行为进行了跟踪观察及调查研究。
二、研究内容
(一)模仿行为
1.什么是模仿行为。
本研究把幼儿同伴模仿行为定义为:班级情境下,一个幼儿感知到另一个或多个幼儿的身体动作、言语行为或情绪状态后,与自身内在需要相匹配而相应对自身先前行为作出及时或延时的调整改变,导致该幼儿当下行为结果与另一个幼儿的当下行为表现具有一定相似性或者相对性的行为。
2.模仿行为的类别。
(1)按照模仿事件中的参与者、内容和动机维度将幼儿的同伴模仿行为划分为按照参与者不同的两两模仿和多人模仿。
(2)按照内容不同的身体模仿、言语模仿和情绪模仿,按照动机不同的趋同性模仿、趋异性模仿、嬉戏模仿、学习性模仿、起哄、无意识模仿。
我选择中班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观察法对托班幼儿同伴之间发生的模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3.模仿行为的特点。
中班幼儿同伴模仿行为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