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熟练、习惯形成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大环境需要共同认识幼儿模仿性行为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给予幼儿积极正面的榜样作用,供幼儿模仿,将幼儿的模仿导向健康、积极的一面。重视孩子的模仿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2.练习和掌握幼儿模仿行为的基本规律。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不论性别或年龄,对模仿对象是老师或同伴,均不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幼儿不仅仅会模仿老师,也会模仿同伴,而且不会更多地偏向于某一方,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幼儿会更倾向于模仿师长的观念不一致。3-6岁幼儿在园的模仿行为中,绝大多数是模仿同伴的,模仿师长的比较少。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幼儿的自发模仿行为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在自由活动时,幼儿的交往对象基本上是同伴,而且同伴之间地位平等,能力接近,兴趣一致,因此他们有机会对感兴趣的同伴行为进行模仿,这也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3-6岁幼儿在较为自由的情景下,出现自发的模仿行为概率比较高,模仿行为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次数较多,这是因为在游戏时,幼儿有比较高的自主性,能较多地跟别人进行互动,进行模仿学习。
因此幼儿的模仿行为以同伴间模仿为主,同伴的作用十分重要,这也就是本文十分关注幼儿同伴间模仿的积极作用的原因。
建议:
1.幼儿的模仿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比较低,只要是有意思、好玩的事,他们都会跟着模仿,不会考虑模仿对象或模仿内容的正确与否。因此,要注意对幼儿的模仿行为及时作出正确的引导,积极引导幼儿克服模仿中的盲目性,引导他们明白什么是好的,值得模仿;什么是不好的,不应该去模仿。对他们的玩耍要经常留心观察,对一些不健康的模仿行为,要及时纠正和制止,并告诉他们不能模仿的原因和道理,对模仿的不良行为的幼儿要及时加强教育,讲清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危害,让他们未形成习惯时就及时改正。
2.幼儿的模仿行为在自由的环境下发生的。
模仿是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幼儿的模仿行为在自由的环境下发生的较多,这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给予孩子充分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能在自主活动中通过模仿、合作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经验,成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
3.幼儿的模仿内容以有趣的以及自己感兴趣或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为主。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贴近幼儿生活和幼儿经验相关的材料内容入手,避免跨度过大,过于抽象,这也符合幼儿经验的最近发展。
4.即使是在无指令的情况下,幼儿也会出于对师长的喜爱敬佩,对师长行为进行模仿,或受此影响,幼儿模仿的对象可能受到老师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做好表率,成为幼儿良好的模仿榜样,同时要对事物保持正确的判断,给幼儿正确积极的引导。
四、研究总结
对幼儿来说,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习惯形成与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模仿是儿童心理的一大特点,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知识,提升学习效率;但从另一方面看,幼儿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辨别事物的能力比较低,不适当的模仿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探寻幼儿模仿的特点,了解幼儿的特性,进行个别积极引导,有助于更好地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引导幼儿,利用幼儿的模仿特性,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很特别的孩子,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尤其如此,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令人费解,如果这个时候采用不恰当的引导方式或不理想的沟通手段,往往会让这个问题行为陪伴孩子成长,但如果老师和家长都用理解的、关爱的、温暖的眼光看待这个孩子,拥抱每个孩子的不完美,给每一朵小花不一样的阳光,你会发现这个特别的孩子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在幼儿园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孩子,允许每个孩子不完美,拥抱他的不完美吧,可能会收获最惊奇的美好!
中班幼儿同伴模仿行为研究(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