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方面的原因
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无论是模仿意识、自我意识都开始逐步的形成,并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另外,幼儿的分享意识在这一时间内虽然已经趋于成熟,但稳定的外在行为并未形成。
1.幼儿模仿心理的存在
国内外的多位为心理学家都曾经提出,处在幼儿时期的儿童,自身的好奇心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于外在事物的模仿能力也非常的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当看到或者听到别人的某一个行为或者某一句话时,往往会表现出“我也要”的行为特征,正是因为幼儿模仿心理的存在,就会导致其自身出现争抢的行为。例如,有的幼儿对一件玩具非常喜欢时,他的行为表现就会吸引其他幼儿的注意,其他的幼儿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喜欢这个玩具,但是会引发大范围的争抢。幼儿内心所固有的模仿意识是导致其出现争抢玩具行为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
2.自我表现意识开始萌芽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性格特点开始慢慢的表现出来,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温顺,但有些孩子的性子比较急,表现欲望和控制欲望比较强烈,尤其是在大班年龄阶段的孩子中更为突出,所以,有些孩子就会通过争抢玩具这一行为来吸引其他人的注意。从表现看,孩子争抢的是玩具,其实质是孩子通过争抢这个具体的行为和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注意。自我意识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在要素,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的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表现欲,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其恰当的表达方式。
3.幼儿缺乏分享意识
在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分享意识虽然已经逐渐的成熟,但真正的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巩固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调查看出,幼儿在语言的表达上,知道应该和其他的小伙伴去分享玩具,而且也会偶尔表现出想要进行分享的意识。但更多的时候幼儿不愿意和别人进行分享,即便在教师的干预下将玩具进行分享,也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分享意识的欠缺不仅仅是特定历史时期幼儿的特殊心理特质,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和幼儿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作为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重要监护人,教师的责任也非常的重大。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和工作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很多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往往会因为幼儿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有些教师在面对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时,往往会给予严厉的语言批评,这种行为不仅不会帮助学生改变相应问题,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加剧争抢玩具行为的出现。所以,教师对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于幼儿争抢玩具行为的控制尤为重要。
1.家长素质有待提升
家长是幼儿人生当中的第一任教师,幼儿自身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语言特点,更多的是和家长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一种表现。家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在和幼儿相处过程中处理事情、与人交往的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幼儿的家长无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无法从自身给孩子树立起礼貌的处事方式,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争抢行为也就在正常不过了。
2.教育方式不合理
教养方式即是指家长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教养方式可以说很好地描述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抚育孩子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毋庸置疑,教养方式会极大的影响到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具体来看,第一,家长日常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到幼儿的同伴交往。如果是处于一种民主的教养方式之下的话,幼儿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与理解了,此时,幼儿也就会模仿者去宽待他人。与之相对的就是,处于专横与溺爱的教养方式之下的孩子,形成的自私个性,也会不利于其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这也是因为处于专横的教养方式之下,幼儿的表达得不到理解,难以满足其意愿,也就会对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出现一种排斥心理。
三、幼儿争抢玩具行为冲突的引导策略
针对幼儿出现的争抢玩具的行为,主要是从为幼儿制定合理的规则、优化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和研究。
(一)提升教师素养,积极进行指导
教师作为幼儿阶段重要的教育人,其行为和语言也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合理制定相应规则和开展讲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要对每一个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要和家长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具体的规则。另外,要对规则的要求进行讲评,尤其是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提高幼儿的积极性;通过树立正面形象,更好地引导幼儿之间更好的相处和彼此的相互分享。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被,应该考虑到幼儿具有的注意力易分散,自制力差这一实际情况。此时,教师可参与到活动当中,以一种游戏角色的口吻来提醒幼儿,让幼儿感到完成的满足,提高游戏质量,与此同时,教师也适当地解决了矛盾。预估幼儿的行为,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得幼儿之间的矛盾得以转移,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游戏中注重培养幼儿协商合作的行为习惯,一旦出现了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可以试着让幼儿自己商量解决。
(三)教师要多使用接纳性语言
教师在面对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其工作任务繁重,面对较大的精神压力,在和幼儿的接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生硬的语言和愤怒的情绪,尤其是在面对幼儿彼此之间争抢玩具的行为时,容易说出一些比较严苛的语言,这对于给幼儿以正面的引导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在面对幼儿出现争抢玩具的行为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接纳性的语言,不仅要接纳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更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处理问题,能够以接纳性的语言和口气使幼儿慢慢的去改变相应的行为。
(四)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改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改变家长观念的过程中,幼儿园应该更好地去跟家长建立起顺畅和全面的沟通机制,形成幼儿园和家庭双向的教育合力。首先,幼儿园应该定期召开家长学习班、观摩会,对每一个幼儿在近期的表现和家长进行交流,借助于此类方式来确保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幼儿园的具体表现。对于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幼儿园,应该形成网络沟通平台,让家长能够更加及时、全面的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具体表现,可以借助微信等方式,更好地让教师和家长之间保持交流,并最终在此基础上争取家长对教师指导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培养模式,真正多维度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保证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2] 张博.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地名: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邱学青.给幼儿园教师的 101 条建议•游戏指导[M]. 地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地名: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5] 嵇珺.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
[6] 王海梅,陈会昌,张光珍.4-6岁儿童对“偶得物品”与“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6] 梅樊.大班幼儿争抢行为及解决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1,(24):252-253,
[7] 杨爱琴.浅析区角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的几种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