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幼儿的社会化、幼儿人格的形成、幼儿的行为方式和幼儿的情绪发展等多个方面。应倡导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多给予正性的情感,给予温情与慈爱,并充分地接受幼儿,对幼儿的需要做出积极的反应,多沟通引导,使之形成键康完善的人格特征。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 幼儿 人格 社会化 心理健康
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幼儿稚嫩的心灵就有待社会尤其是父母的倍加呵护,而作为幼儿身边最亲近的人、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教养方式,将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对其身心的发展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因为本文试图从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影响及对策等方面做些探究,以求为优化幼儿成长的教养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教养方式的主要类型
(一)溺爱型:父母在生活中一切服从、服务于幼儿,满足孩子生活上所有的要求和欲望,处处迁就,事事代劳。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缺乏自信,懦弱、依赖、自卑、意志薄弱的性格。当孩子长大后面临孑然不同的社会竞争时,则会没有能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打压和挫折而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很大程度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日常的事情限制过多:如事情这样做是对,那样做是不对的。这种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按照家长的指示去做,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心理上容易产生心情抑郁和焦虑。在学习上表现出死记硬背,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放任型:父母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父母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没有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该做;哪些是不对的,不该做。对孩子冲动的行为缺乏约束,致使孩子缺乏社会责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孩子来说,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往往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庭中不重要,因而失去归属感。所以我认为:以上三种教养方式都是不当的,是幼儿发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民主型: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的态度,理解、尊重孩子,重视启发引导,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自主和自由的空间。既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使孩子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不迁就和溺爱孩子。既让孩子敢于发表意见,又循循善诱,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不是无端训斥。因此,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意志坚强,积极向上,有自信心,能与人和睦。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一)溺爱型
有的父母过分地爱孩子,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干涉过多,这也不允许去那也不允许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活动。所以孩子表现的常常怯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好,对事物缺乏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过份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对小孩百依百顺,任凭其呼风唤雨,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错误也不能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得孩子养成了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得到强化。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幼儿行为表现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当时的满足,缺乏自信、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浅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