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需要的缺失以及伴随而来的恐惧心理,是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首因。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安全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是排在第二位的。当幼儿刚离开亲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他们由于安全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幼儿园要尽量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减少幼儿的恐惧心理。
建立充满爱意的师幼关系,培养幼儿对教师的亲近感。幼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和蔼亲切的态度,像妈妈一样,多和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让幼儿感受老师的爱抚,让幼儿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把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老师身上,形成亲密无间的师幼关系。积极开展户外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愉快情绪。幼儿在入园前往往习惯于在户外自由玩耍,如果长时间被关在活动室里,他们会感到拘束压抑,产生焦虑感。所以,教师每天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带幼儿进行户外游戏。因为户外游戏活动解除了一些室内的“清规戒律”,在这种没有压力、没有烦恼的氛围中,幼儿会感觉到心情舒畅、愉快,有利于消除其焦虑情绪。
教师还可以允许幼儿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或物品到幼儿园,使他们有一种精神寄托,在和谐、宽松的坏境下,幼儿一定会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三)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入园前的“未雨绸缪”
在正式入园前,幼儿园可以让家长与幼儿一起体验幼儿园生活,共同参与幼儿园活动,使家长对孩子的适应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做出相应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科学的育儿方法,介绍如何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经验。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在入园前做适当的家访,耐心倾听家长的介绍,详细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和个性特征,以便用不同的方式消除不同性格幼儿的焦虑。
2、入园后的家园共育
新生入园后,家长对幼儿不免有担心和牵挂,每天都希望多了解一些幼儿在园的情况,教师要主动、耐心、详细地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尤其是孩子好的和进步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或采取拍摄幼儿在园半日活动的方法,播放给家长看,让他们更直观、真切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减少家长的忧虑。另外,家长也要主动和教师沟通,不要无端的猜疑和猜测,并把自己平时教育孩子一些有效的方法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有的放矢。积极配合幼儿园,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尽早、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总之,幼儿实现由家庭到幼儿园的顺利过渡,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使然,而是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配合,提前做好准备。家长和教师互相交流幼儿在家和在园的思想、行为表现情况,帮助幼儿实现由家庭到幼儿园的顺利过渡,更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和良好性格的培养,也更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