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教师德育意识普通不足
由于幼儿阶段的德育教育主要在幼儿园开展,这就使得幼儿教师需要承担起主要的德育教育工作,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开展德育教育。而在日常教学中幼儿教师并没有真正将德育理念落到实处,由于德育工作的隐性化特征,导致在大多数幼儿园中的德育教学事实上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软指标”,很少引起相关主管部门和幼儿教师的重视,从而使很多幼儿教师忽视了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基本培养目标。
(二)幼儿德育教育模式较为简单
虽然有些幼儿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德育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教学中大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礼貌礼仪教育,而忽略了幼儿德育教育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许多幼儿教师由于自身素质问题而只能采取说教式的单一教育模式,向幼儿们进行言语说教,缺少行为层面的榜样示范,这种单一德育模式缺乏应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难以有效调动幼儿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形成对道德说教的逆反心理。
(三)家园协作教育力度不够
许多幼儿家长错误地认为德育工作理应是幼儿教育机构的分内之事,对于家园德育协作工作不够重视和配合,甚至有极少幼儿家长还会质疑和反对幼儿园开展的品德教育活动,这也大大制约了幼儿德育的效果。虽然,目前很多幼儿园已经逐渐认识到家园协作对幼儿德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开展了诸如“亲子活动”“家长会”和“短信平台”等方式来推进家园的互动交流,但这些活动大都是家园之间的单向交流,而且一些德育教育内容如果仅仅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无法顺利实现的,如果父母真正参与幼儿德育教育活动的力度不够,就会消解幼儿德育教学实际效果。
三、提升幼儿园德育教学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一)发挥榜样的作用,强化德育教育
在幼儿德育教育工作中,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引导幼儿学习榜样的良好品德和行为。幼儿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教师、家长和小伙伴,促进幼儿向榜样学习。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会了在观察中模仿学习。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自身应当具备良好的德育素养,教师和幼儿接触的时间最多,为了能够获取教师的认可,幼儿会模仿教师的行为从而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认可。家长是幼儿启蒙的第一教师,幼儿出生之后,受到家长言行举止的长期影响。因此,家长需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注重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改善不良的习惯,和幼儿教师共同努力,加强幼儿的德育教育工作。
幼儿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切实提高幼儿德育水平的重要基础因素,如果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没有真正提升的话,再好的德育理念都必然会沦为空中楼阁。幼儿教师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幼儿德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因此,一方面,幼儿教师应该主动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提升。在幼儿心目中,幼儿教师是最具有权威的人,他们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这就需要广大一线幼儿教师必须在德育实践中注重以身作则,利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幼儿的言行态度。
当前学前儿童德育教育问题与对策(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