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儿童友谊感产生的时间
1、学前儿童友谊与同伴交往。学前儿童友谊的产生离不开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随着同伴交往的不断深入,儿童友谊此刻也正在逐步形成。
2、同伴交往的产生时间。大量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之间的交往发生时间很早。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哭时也会跟着哇哇哭起来。3、4个月大的婴儿会表现出相互观察和模仿对方的现象。但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行为的产生,一般认为是在出生后第六个月开始的。
大量的观察研究证实,儿童早期(0-2岁)同伴交往的发展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展开。①第一阶段—“客体中心阶段”。6-8个月的儿童通常互不理睬,偶尔朝同伴看看、笑笑或者抓抓等。这种单方面的社交是同伴交往的第一步。当一个婴儿的主动交往行为成功引发另一个婴儿的反应时,儿童之间的交往新阶段就出现了。②第二阶段—“简单交往阶段”。马萨提和帕尼(1981)观察了一个日托中心内6名12-18个月相互熟悉的婴儿的社会交往行为,结果发现,所有的婴儿对其周围的其他同伴都是非常注意的,并经常表现出相互的接触、对视和微笑。研究表明,该时期的儿童可获取周围的信息并开始简单的社会交往。③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10-24个月这一时期的儿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的模仿已较普遍,学前儿童不仅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如“追赶者”和“逃跑者”、“给予者”和“接受者”游戏的大量出现。
3、由于友谊的产生以交往为前提,因此可以理解为学前儿童友谊正发生在与同伴交往、互动的过程中。
(二)学前儿童友谊感产生的方式
1、冲突。友谊可产生于冲突中,例如,A与B正在玩拼图,起初两个人会抢着拼,期间他们会朝对方不耐烦地大喊大叫,等最终完成的时候,A与B重归于好,表现出欣喜的表情。
2、合作。佳佳与秋秋合作完成一座沙堡,友谊也在此刻悄悄酝酿。
3、价值观。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价值观不一样,会对一些人、一些事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也影响着他们对交往的初步地判断和选择。
4、认知等。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认知,学前儿童友谊的产生也基于学前儿童一定的认知水平。
(三)影响学前儿童友谊感形成的因素
1、儿童性格乐于交往。有些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喜欢表现,热衷参与集体活动,对待小伙伴热情、友好,这类儿童比内向儿童较容易获得友谊。
2、父母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文化素养比较高的父母或者其他开明的养育着,他们明白交往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3、地理位置临近。两家儿童的地理位置临近,方便儿童时常见面,有益于学前儿童友谊的萌发;相反,位置较远,不常见面,儿童会逐渐淡忘曾经要好的小伙伴。
4、拥有有趣的玩具。比如,兰兰有一个仙女棒和蝴蝶仙子的衣服,吸引到一些喜爱仙女的小伙伴的目光,她们于是表示想和兰兰一起玩。
5、喜欢共同的活动。比如,佳佳和秋秋都喜欢玩“捉迷藏”和“你追我跑”的游戏,她们在一起玩这些游戏的时候,表现地快乐、满足。
三、学前儿童友谊感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友谊感对儿童的作用。
1、满足团体归属感。
学前儿童有归属以及尊重和爱的基本需要,学前儿童友谊感可以满足儿童的社交需求,获得社会性的支持、安全感以及今后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责任感。
2、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
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在儿童实际生活中,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尤其同伴交往)活动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征及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冲突中直接促进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培养共情能力,提升社会技能。
3、缓解压力,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前儿童友谊感对家庭的作用。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话真切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重视和珍惜,学前儿童友谊感有助于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儿童,另父母放心,增强家庭的幸福感,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和谐。
(三)学前儿童友谊感对学校的作用。
具有良好友谊感的儿童,在学校能够积极参与学校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具有集体荣誉感,能够团结友爱,乐于帮助同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集体关系,促进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学前儿童友谊感对社会的作用。
积极健康的友谊感有助于社会培养健康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引导学前儿童获得健康友谊感的策略
(一)注重学前儿童气质的引导,使儿童主动在同伴关系中获得友谊
儿童气质类型不同,其性格特征也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儿童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富有热情,气质类型比较活泼,这类型儿童喜欢交朋友。而粘液质、抑郁质儿童更愿意独处,喜欢安静,不热衷社交,那么自然不容易结交朋友,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儿童自身气质类型加以引导,学前儿童的气质还不是很稳定,是可以引导其更加活泼开朗,主动在同伴交往中获得友谊。
(二)遵循科学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宜宽松民主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营造平等、自由、民主的家庭文化氛围,不专制、不欺凌,遵循科学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鼓励孩子独立、自信、友好;
父母可以鼓励或者陪伴儿童多参与社区家庭活动,有益于儿童在交往活动中获得友谊。
(三)教师应尊重儿童个性和自我差异,鼓励每个儿童建立自己的友谊圈
幼儿园教师与儿童相处时间较多,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儿童的个性,针对粘液质、抑郁质的儿童为其制造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机会,引导其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鼓励每个儿童与不同特征的儿童交往,抓住交往中的冲突,培养分享、合作、谦让的能力,最终收获自己的友谊圈。
(四)社会大环境和谐文明,重视友谊,使儿童乐于社交,收获乐趣
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大国,有关友谊的诗句也不绝于耳,如著名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毛泽东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无不说明我们的国家比较重视友谊的建设,所以在今天,我们的社会更应该注重对学前儿童友谊的培养,使儿童乐于社交,收获友谊之乐趣。
(五)加强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文化水平和素养越高,越知道珍惜友谊的来之不易,所以素质教育从小做起,加强对学前儿童的素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吴育红:学前儿童异龄同伴交往行为的特点[J],教育评论,2013(02);
[4]谭静:儿童友谊,同伴接纳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劳拉·贝克:儿童发展(第五版),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学前儿童友谊感的发展及引导策略研究(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