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儿童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必须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
1、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感情。故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它是最能够也最易吸引、打动幼儿的。家长要利用相处的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带有丰富情感的故事,讲完之后,让幼儿我们分享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
2、幼儿的德育是非常具体的,它贯穿于幼儿每日的生活中。幼儿德育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生活中遇到的点滴小事,都可以作为教育幼儿的良好时机。家长在对孩子的生活照顾中,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并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及时教育,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明辨是非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正确价值观
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让孩子少走歪路,价值观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小就认真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父母给孩子树立价值观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规范通常都是模仿父母的,父母需要带头做好榜样给孩子学习,在日常生活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给孩子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向。
2、树立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父母不要过度溺爱孩子,不要去无条件满足孩子无理的要求,让孩子觉得有劳而获。在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的独立做事能力。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不能直接去给孩子处理问题,而是去引导孩子承认错误和承担后果,以及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孩子才不会过度依赖父母也能树立自强独立的人格。
3、培养孩子的爱心。人之初,性本善。善念是天生就具备的,在培养孩子的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或者义务劳动,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对社会的关爱,培养发展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爱心和善良。4、诚信做人。要给孩子树立诚信意识,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谎话,不轻易许诺言,教导孩子言出必行。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基本的品质。教育幼儿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教育幼儿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敢于认和改正。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没经过别人同意,不私拿别人的东西,借了东西需要归还等等。这些环节应渗透到德育教学中,使幼儿在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对待困难、对待错误这些方面都会去独立思考正确的处理方式。
4、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贯穿于一个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都需要从小去培养,好的习惯,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益终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配合,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同时,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的习惯是需要同步进行的,在怡当的时机、恰当的背景融入恰当的教育,对于教师的能力是一个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爱护幼儿、了解幼儿、观察幼儿,才能让幼儿在各个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创建良好的道德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环境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境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是说要給孩子多好的物质条件,而是创建一个融治、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关心、互敬互爱,能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父母、亲人的爱,在这样的个充满爱的环境里成长,孩子会更有有安全感,情绪会更放松,就更能无拘无束的在家里玩以及和同龄人交往,因为他知道,他是被爱着的,是被关心、保护着的。家长的文化素养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实施有看重要的影响,所以请家长们多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盲能力,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身良好的形象来为学前儿童树立榜样。
(四)言传身教胜于打骂呵斥
说教自然是家庭教育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但是家长的一言一行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可以经常听到孩子说:“我爸爸说……我妈妈说…”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就是权威。不可否认,传统的“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观念对我们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年轻的父母们由于社会压力太大、经济负担太重或者经验不足,在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满意时,他们会尝试用自己最惯用的方式一呵斥打骂去今孩子屈服,使得孩子按照他们所要求的方式去生活或行事。其实家长不知道,打骂呵斥作为一种处罚方式,只会将错误变成“地下行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装作很听话,而学会了在背后行事。因为骂呵斥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父母要是对长辈尊敬,孩子耳濡目染必然会影响到。一个在亲情浓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从小体验到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乐观向上的情绪,因为他从小面对的、感受到的都是正面的东西,反之则相反。所以大人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孩子,幼儿的是非判断标准实际上来自于家长的态。孩子们的行为取舍实际上是受家长的潜移默化影响的。比如:对老人要有尊敬的态度;对家人说话要温和;对孩子说话要诚实;平时自己生活中要大度、不占小便宜,让孩子自然而然得学会尊重、宽容、理解他人等优秀品质。
(五)优化社会环境更好教育幼儿
为学前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不仅是家长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社会的熏陶和导向。因此社会要加强对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优化社会环境气氛,为学前儿童树立好榜样,各级政府要实施有效管理,严厉打击和制止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诚少社会各种不良环境对幼儿的伤害和影响。
总结:作为幼儿学前教育中德育的施教者和幼儿的一线教育者,我们应该科学、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德育教学,充实自身知识。在德育教学中,教肓知识要广博,教学内容要多样化,教学内容涉及政治、自然、体育、社会、时事等众多方面,因此幼儿教育的德育工作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重点研究如何关注、发现、保护和引导天性中固有的品质,建立幼儿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活动需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放大教育资源,利用多种途径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成为未来优秀的社会成员,让正确的教育信念落实在幼儿德育教育过程中。与此同时,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不断岀现。给幼儿德育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我们应该用新的观念看待新一代人才的素质。事物的发展在于新旧事物的更替和求新的过程,我们需要更新观念,冲破旧思维,担负起责任去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使得幼儿德育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要,促进儿童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冯建军;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2]吴小红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高伟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題硏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4
文来
4.陈鹤琴陈鹌琴全集(第5卷)[Ml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6
5.A.B.查包洛塞兹,T.A.马尔科娃学前教育学原理[M李子卓,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
6. Vema Hil ildebrand.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 6th ed N. J: Merrill, an imprint of Prentice Hall, 1997
7.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文档选(全1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6
8.朱宗顺全民教育视野中的全球幼儿教育: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7年)对全 球幼儿教育的关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44-45
9.王道俊,王汉澜救育学(新编本)M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