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育教育流于说教疏于情感
说教是指成人以单向的说服和语言训导的方式,将成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幼儿,并要求幼儿无条件地接受并付诸于日常行为。在说教的过程中,幼儿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很多父母因为幼儿日常生活及个人琐事,认为幼儿不懂事,对他们没有道理可讲,从而以责令、惩罚代替说服,使幼儿因惧怕而被迫服从。这种“压”而不“服”,会使幼儿形成反感和抵触情绪,甚至矛盾激化,使德育工作陷入恶性循环中。
(二)重智育而轻德育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尽管学龄前儿童年龄还小,但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德育而格外重视孩子的智育,尤其是文化课的学习成绩,以防孩子在文化知识上落后。我个人也很理解中国大部分家长的这种心理,毕竟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大家的观念。目前中国还是以分数作为学生评价机制的国家,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父母的价值观。而且现在大部分人认为知识能改变命运,特别是山区等贫困地区的儿童或者是那些父母在外辛苦打拼的留守儿童被父母和家庭寄予很高的厚望,长辈们认为这些孩子们只有通过认直努力地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据我个人的了解,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个道德品质很好但学习成绩般甚至不好的学生很可能进不了一所好的大学,而一个道德品质一般但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可以理所当然地被重点大学录取。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学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孩子将会有一个无可限量的前途。还有的父母认为道德品质方面是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教的,等孩子慢慢长大了自然会“懂事”。殊不知,在幼儿早期没有打好良好的稳固的品德基础,孩子稍大后很容易受别的孩子和社会上不良的价值观的景响,特别是青春期的时候会成为问题少年,到个时候大人们才觉得教育他们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可是为时已晚
孩子的成绩好坏,更多家长是根据考分的高低来衡量,他们会让孩子在业余学习一些和实际年龄不符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能够在大型考试中获得加分却往往缺少对孩子在适龄阶段进行德育教育,导致孩子长大后会出现各种任性及过于自我和排他的等不良行为。
三)重身体健康而轻心理健康
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对于学前的儿童来说,家长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觉得孩子现在还小,最重要的是照顾宝贝们的饮食起居,往往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
很多家长不仅在物质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更可怕的是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也毫无原则的袒护。比如孩子与桌角磕碰,家长只会一味的怪桌角,抱怨桌子替孩子“报复”桌角。之前看过一篇育儿专家写过的文章,里面写到,遇到孩子被桌角磕碰后哇哇大哭的情况,大人们应该做的是先去上前关心,然后再告诉孩子,自己痛的同时,换位思考地想想,由于自己的不小心是不是把桌子也撞疼了?
告诉孩子下次要更加,不能再伤到自己和桌子。我觉得她的教育经就很不错,提前让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以及开始培养善良与同情心的品质。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在此呼吁广大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物质上的给子时,多多关心我们孩子的心理康发展。和他们做朋友,走进他们小小的世界,用身临其境的方式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好朋友或者同龄人和他们交谈,然后用间单易懂的道理去教育他们,做到身心健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硬的。
(四)家庭成员对育儿观的差异
在我父母的那一辈,我国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经常会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压制,不管他们说的对与错,总是规规矩矩地去遵守。那时候家庭条件也没有现在这般优越,所以家长往往对孩子过于苛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许多家庭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因为以前父母级别的也已经升级做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他们因为觉得内心愧对自己的孩子,会更加宠溺自己的祖孙辈。又因为当今社会年轻人压力较大,很多年轻人会让自己的父母替自己照顾孩子,所以很多家庭出现了,整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一大家子围着孩子转,有好吃的让孩子独享,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记得我小时候老师常说的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现如今,孩子们自己能做的却都被长辈们包办了,孩子们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不过经过我的了解,也有很多年轻的父母开始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没有益处,他们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排斥自己父母对孩子溺爱的教育观,形成了正确的幼儿德育教育观念,从小就尊重孩子,让孩子独立解决自己遇到的小问题。与孩子做朋友,让幼儿有机会在父母面前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五)家长与社会重言传轻身教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的影响是深远的,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生下来本是一张白纸,他们本能地模仿和他们接触时间最长,与他们最亲近的人一父母。实际上,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开象往往会成力孩子“自我形象”设计的参照物,所以父母对孩子的以身试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很宽松,对孩子很严格。两条不同的行为准则会让孩子感到困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缺乏说服力。例如书本社会父母教育孩子过马路一停二看三通过,可又有多少家长和长辈自己能做到呢?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此种行为放松警惕并且进行效仿,后患无穷。这种只重视语言上的约束缺乏行为上指导的方式收效甚微。忽然记起有一位教育界的专家对一个学校的孩子就父母行为问题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问卷中要求孩子们对自己的家长提出一条意见,很多学生提出的意见如“希望父母不要赌博、烟说到做到,父母不要吵架以身作则、母多陪陪我、不玩手机”之类。“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古训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经验,很值得我们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发扬光大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特点,发挥家长在学前儿童心目中榜样示范的作用
学前儿童家庭德育教育的对策
当前学前儿童德育教育问题与对策(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