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到教育教学活动游戏化,游戏活动教育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一成不变的,幼儿对这种陈旧老套的学习模式很难产生兴趣。孩子更加讨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多动、厌倦或者自卑等心理,严重的还会产生一些心理阴影,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1.例如,在儿童歌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教给幼儿“唱歌”的方法,而忽视解释和研究儿歌的内容、意义和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和感悟,缺乏儿童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大多数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寻求一种简单快捷的教学形式,缺乏对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基本理解,而且他们不能在指导和教育中发挥小孩子的主动学习性和天赋。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对语言的理解,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关于身体语言的教学,也没有关于思考方式的指导和交流。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到对儿童的理解力的培养,缺乏互动游戏和儿童亲身参与的活动。这种教学状态可能导致幼儿间接成为被动接受者,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和教学课程的参与度。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尝试不同地区的教育改革。但是,在大多数地区,幼儿园教师仍然侧重于教师,盲目依靠知识作为课堂的重点,很少利用肢体语言和互动沟通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长期的僵硬教学方式将严重妨碍孩子思想和想象力的培养,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非常不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教学方式缺乏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儿童的生活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呈现,并创造直接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提高儿童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并坚持坚硬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方法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课堂上的反应能力的发展。 盲目灌输教学内容,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厌恶学习和失去课堂兴趣。情境生活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增加儿童对课堂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减少儿童对课堂的心理压力。
(3)鼓励为主,因势利导,大力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杷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晗引导者”。在游戏活动中,教师更应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主动参与到游戏中,与幼儿结成合作伙伴,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活动氛围。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大胆地向教师提问,乐意与教师互动,师幼间就有了心灵的交流与沟通~这种自然、和谐、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方式捅能为幼儿搭建发挥天性、真第正游戏的平台,也[ ]能促进幼探儿各方面能力在游戏中协调统发展,更不能使幼儿在活动宙中受到伤害。
如我针对刚入园幼儿情绪不稳、不愿离开家长,哭闹现象严重的问题。我组织了一次“拉大绳”的亲子游戏。第一轮是幼儿和家长在教室进行比赛,老师当裁判。因为有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幼儿玩得很高兴,第二轮我变换了活动场地和游戏角色。让老师和搿幼儿在楼道进行比赛,家长当裁判。开始有些孩子很胆怯,不愿松开家长的手,我让大胆的孩子先来,胆小的孩子和家长一起观看并裁判,这样一拨接一拨进行,胆伏小的孩子也不知不觉中参与了进来,我趁幼儿在兴头上闹就让孩子们之间比一比~幼伯儿更高兴了。于是,我说楼道太窄,要带着幼儿到院子好好玩一场,幼儿个个兴高采烈地跟着我。
来到了院子,比赛后从幼儿的脸上看到的,是胜利的喜悦和暂时失败的宪不服气,没有了家长不在身边的恐惧了。就在教师的这种游戏角色和游戏语言引导下,幼儿逐渐对老师取得信任,对同伴产生好感,逐渐能离开家长了,逐渐向老师和同伴们开始靠近了,也逐渐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对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产生兴趣。
(4)教师发挥游戏中有效指导的作用
游戏虽然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但是教师也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为幼儿准备游戏、创设游戏环境,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游戏水平的幼儿选择难度适宜 、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的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因为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与内容,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功
最后,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将外部与内部干预结合运用,包括观察、询问、评价以及教师直接的游戏参与。观察中教师要针对儿童游戏情况确定自身的地位,逐步创造出可能使用的角色,如游戏监督者、调停者、游戏者、记录员、顾问或通讯员等。另外,教师通常是以假装角色进人游戏,成为游戏的一员。一旦进入游戏情境,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角色规范采取行动,利用角色之间的关系采取隐蔽的方式控制 游戏发展。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假装介入应仅干预一段时间,在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后教师即应离开。
(5)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
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现状及策略(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