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因材施教
每一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的不同影响了幼儿成长初期的性格形成,因此每一个幼儿都表现出不同的习性。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当关注到幼儿间的共性和个性,不能用相同的标准和方式对待不同的幼儿,而应当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优点和缺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从而促进每一个幼儿在自身已有基础上充分调动能动性,在绘画活动中不过分自傲也不过于自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体验绘画活动带来的乐趣,最终形成良好的观念,助于后期成长过程中良好性格的形成。
2、坚持耐心指导
考虑到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水平,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不宜过急过躁。遇到幼儿“不敢画”、“不会画”等情况发生时,教师首先要清楚问题的原因,不盲目做出要求和举措。例如,对于幼儿“不敢画”的现象,教师应营造互动氛围抓住幼儿的心理活动,了解“不敢画”原因,再耐心指导幼儿积极将想法用工具表现出来。当然,幼儿的绘画技巧肯定存在不够成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让幼儿摆脱因此而“不敢画”的心理,主动鼓励幼儿,给予幼儿以肯定和尊重,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对于超出幼儿认知水平范围外的内容,教师要发挥作用给予幼儿帮助,为幼儿拓展知识视野、巩固加强幼儿基础绘画水平,让幼儿在学中思、思中学。
(三)灵活设计,创造良好环境
1、工具素材再创造
幼儿园中的绘画工具和素材通常都是固定种类和数量的,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失去兴趣、三心二意等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已有工具和素材或是安全的可循环废物制作更多新奇的材料或者设计更有意思的绘画课程来吸引幼儿的兴趣,避免幼儿视觉、神经疲劳。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幼儿加入到绘画材料再创造的过程中,让幼儿在不一样的绘画相关活动中加深对绘画活动的理解,并进一步增强对绘画活动的兴趣。通过巧妙地课堂设计“变废为宝”、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既能加强幼儿对绘画活动的深入了解又能激发幼儿自由创造的能力。
2、绘画场所自由化
考虑到幼儿安全、教师便于照顾管理等原因,绘画活动一般只在园内教室进行。对此,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避免固定的课堂授课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带幼儿在园内室外进行室外写真等活动,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大自然的点滴美丽,比如画一朵大自然的花,制作一个树叶标本彩印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解除固定的课堂授课模式带给幼儿的僵化思想,让幼儿亲近大自然,释放天性、感受真实的生活,灵活运用绘画技能记录美好生活。同时,借助对大自然的观察,刺激幼儿的感官发育,授予幼儿更多生活知识和常识,开阔幼儿的眼界。
参考文献:
[1]刘红丽. 谈幼儿绘画教学指导的有效策略[J].才智,2019(02):1.
[2]张岩. 如何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215.
[3]沈群英. 基于创意写生理念的幼儿美术教学模式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8(07):64-66.
[4]宗珣. 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设计与指导[M]. 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7.
[5]朱文霞. 摆脱范画桎梏,幼儿绘画活动新策略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9):287.
[6]贡畅. 幼儿绘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2):60-62.
[7]狄娟. 幼儿园美术教学有效策略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2):220-221.
[8]张宁. 浅谈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J].亚太教育,2015(2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