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绘画活动中的常见问题
(一)教师因素
1、教学方式单一性
进行绘画活动时,教师通常会采用统一示范、逐个指导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也许能够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但是却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思维能动性。在绘画教学过程中,幼儿和教师都应当是绘画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幼儿,教师应以幼儿为重中之重而非自身。以教师示范为主的单一性教学方式无疑会压制幼儿思维和思想的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幼儿习惯于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将失去自主构思和表达的能力。这样的结果必定不是开展幼儿绘画活动的初衷。
2、评定方式主观性
通常,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不仅担任了“教”的角色,还拥有评定幼儿绘画的权力。对幼儿绘画的评定过程是绘画活动的关键一环,幼儿绘画的评定过程也是幼儿对绘画、对世界的再认识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和幼儿处于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年龄阶段,幼儿对于事物的认知与成人大不相同。同时,幼儿各有各的独特性格和感知,对于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对于“好”或“坏”的主观理解并不能作为评定幼儿绘画的唯一标杆。盲目的评定,极可能影响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更甚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幼儿因素
1、身心发展不均性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各种因素导致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均,这给绘画活动的教学任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例如,画一个圆,可能部分幼儿能够立马掌握其中的技巧,而部分幼儿尝试多遍都不能达到其自身理想的效果。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幼儿的成长环境等大不相同,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独有的优点和缺点。这其实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但若是教师在应对这样的问题时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甚至于影响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培养。
2、认知表达局限性
幼儿尚处于探索、观察和模仿的阶段,毫无疑问,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表现能力仍然是有局限性的。在绘画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孩子“不敢画”或者“不会画”的现象,这其实是幼儿认知和表达能力局限性的体现。对于一个事物,幼儿可能对其不够了解或是不知道怎么描述导致幼儿不敢表现或是不会表现。正是因为幼儿对于想要表达的事物认知不够或者是表达能力和技巧欠缺,导致了这种幼儿“不敢画”和“不会画”的常见问题的产生。
(三)环境因素
1、工具素材单调性
通常情况下,幼儿园的绘画工具和素材都是统一购买、使用的,多种限制因素导致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进行绘画教学时使用的绘画工具和素材都十分单调。例如,绘画所用的笔可能只有水彩笔或是蜡笔。这种常见问题不仅限制了教师进行绘画活动教学的范围,还会影响了幼儿对绘画活动的认知,局限了幼儿的学习和创造,同时大大减少了幼儿自由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2、绘画场所固定性
绘画活动大多在教室中进行,或许还会在家中完成。但是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家中,绘画场所都过于固定。可想而知,幼儿对于绘画活动的认知可能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演示,或是家长在家中的指导。这两种方式都在固定的场所下发生,一个长久固定的场所,带给幼儿的必定是封闭的感受,不仅局限了绘画活动的多种可能性,还降低了教师授课的自由性。久而久之,会给幼儿带来心理上的审美疲劳,也会僵化幼儿对于绘画活动的认知。
三、针对常见问题的指导策略
(一)以幼儿为主,发展教师综合素养
1、推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绘画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以激发幼儿主动观察、思考、构思为目的,通过综合考虑幼儿的真实感受,完成绘画教学。得益于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可实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应积极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设备综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官刺激幼儿的思维,从幼儿的切身感受出发,通过加强与幼儿的互动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能动性、创造性,从而避免幼儿对教师的过度依赖。
2、增强评定方式全面性
一方面,教师需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避免用成人的评定标准去看待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表达出的内心世界。努力做到在评定幼儿绘画作品时不以“像不像”、“好不好”等为标准,避免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定性思维、丧失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评定的过程中,教师应多以鼓励的方式来给予幼儿肯定,结合幼儿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应对方案,引导幼儿不断激发自身创造力,在绘画活动中感受乐趣。
(二)深度引导,激发幼儿能动性
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