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快节奏的学习和繁重的学业将给高校大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这必然要求大学生 具备更强的心理应变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着重要作用.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根本保障.
为了推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对其工作本身进行研究与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从教育学角度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进展和仍然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通常指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即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学术界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界定.<<心理学大词典>>中心理健康解释如下:心理健康也称之为”心理卫生”,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和健全状态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这两个概念除了强调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同时指出健康的心理还要有较高的发展水平.精神学派创始人费洛伊德将心理健康定义为”爱和工作能力”.同样地,埃里克森也把”勤勤勉勉地完成任务,做好工作”作为考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精神病学家门宁格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的接受生活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个人天性的人是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由于不适当的社会通常相对容易表现出来和测量出来,所以适当的社会行为来定义心理健康可使之便于操作.他强调健康行为是个体在适应的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其自身特点相符合的结果.我国学者张承芬认为:心理健康仍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存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林崇德则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同时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自尊.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的涵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心理功能状态.
此外,在认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时,还要注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没有病态心理或心理疾病,而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目前,人们倾向于接受心理健康是相对的这一观念,也就是说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异常心理或行为的偶尔出现和轻微情绪失调,若能恢复正常,就不被认为心理不健康的.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多样化,特别是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方面中多因素的交互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个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与措施,调动一切内外积极因素,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