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部分留守儿童会受社会、学校、家庭等不良环境的影响,又缺乏父母及时有效的教育,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社会、学校、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应给予关注和关爱。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描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简要的说明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研究怎样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一、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通过身边人的反应和我们的调查观察发现,在留守儿童群体中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心理逆反 农村小学教师普遍感觉到现在的孩子难教、难沟通,是因为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安全感,对身边的人包括老师、同学等缺乏信任,逆反心理会增强,表现出对抗情绪。这些学生常常表现为“不听话”、“恶作剧”,好与同学争吵,与老师顶嘴。
(二)情绪消极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性格孤僻 一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又不愿与他人沟通,整天把自己闷在教室或房间里,对同龄伙伴的游戏不感没兴趣。这样的学生,常常是父母离异、父母病亡、或家庭经济困难等,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心理自卑,以为别人都用有色眼镜看他,行动上自闭,尽量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经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
(四)电视、网络成瘾 常期缺乏父母监护,爷爷奶奶又管不了,一些留守儿童渐渐成了“小电视迷”,随着网络的发展,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还会受社会环境影响,迷上网络游戏,并且成瘾。认为只有在网络世界中,他才是主人,得到关注。这样,既影响了学习,又伤害了眼睛。
(五)缺乏上进心 有的孩子是在爷爷奶奶溺爱中长大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里就是小皇帝,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在学习上有惰性,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思考解决,指望别人,主观上也没有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欲望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差。
(六)行为道德问题 在农村,爷爷奶奶多数是文盲,缺少正确教育孩子的经验;如果是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或过重管教;而农村学校,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及时关注教育。有些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结交坏朋友,沾染恶习,如吸烟、喝酒、上网吧;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如偷窃、打架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怎样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