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和完善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政府应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的介入,支持在学校建立寄宿制,尽量为双 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以唤起其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保证他们的安全。
3.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老师,由老师担任孩子们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变得活泼了。
4.在学校设立“亲情热线”,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借助“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话,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5.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动“留守儿童”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二)锻炼顽强毅力,敢于面对困难。毅力也叫意志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解决各种困难问题的能力较弱,遇事冷漠,容易产生恐惧、沮丧等心理情绪。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针对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性进行有计划的帮扶教育,首先应强化正确的动机,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今日事,今日毕”,逐渐由易到难,习惯总会形成,毅力也就油然而生。
(三)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苦难,就永远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对今天的孩子,培养承受苦难和挫折的能力尤为重要,尤其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日常生活里,老师和监护人要潜移默化地让留守孩子接触和感知挫折,故意设置障碍,刁难孩子。另外,还要经常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构建“统一战线”,对孩子的交往不要做过多的干涉,当孩子出现交往困难时,可以引导孩子如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教会处理问题的办法,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就会慢慢学会解决问题。这种战胜困难的毅力将伴随他健康的成长,只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的孩子,才会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也才会更好地爱别人,爱我们的祖国。
(四)加强指引,增强社交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临时监护人大部分是爷爷奶奶,他们对孙子比较娇惯,孩子的依赖性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当孩子在交往中受挫时,教师和监护人应从从正面和侧面深入了解该生被排斥的原因,找到他的闪光点让同学欣赏他,乐意与他交往,最后还要教他交际的技巧让他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留守儿童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想法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课堂之外推荐一些有关交往的童话和故事书籍引导孩子们去阅读,利用班、队会鼓励留守儿童交流体会,激发他们乐于交往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自主的社会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课间常组织一些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参与,在活动过程中扩大交往范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比科学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因为知识上的残缺可以通过学习再补充,而学习兴趣与优良心理素质是补不回来的,因此,不健康的心理往往是摧残留守子女的"重磅炸弹"。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学生成长的摇篮,应有针对性地面对留守少年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广泛开展工作,让大量的留守少年走出心灵的阴影,享受关爱的阳光,让"留守一族"成为光荣的名称、幸福的名称。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