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读书报告
摘要:《梦的解析》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搜集、归纳自己和他人的梦例,从潜意识的角度对其分析理解,整理得出的一本心理学理论著作。书中的核心观点是“梦是愿望的满足”。弗洛伊德对梦中的思想进行了分类,解释了梦的工作的方式和释梦的含义,并归纳总结了梦的多种运作机制。再者,弗洛伊德将人的欲望都归结于性本能的驱使,认为一切梦都与性有关。另外,书中还分析了梦的来源与白天经历的关系以及幼年经历对梦的影响。
关键词:潜意识 愿望的满足 梦的工作 性
一、作品介绍
《梦的解析》,又译作《释梦》,经典的心理学书籍,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一本著作,第一版出版于1899年11月。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该书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是用于解析梦,引深到心理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书在作者生前就再版了8次,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一直经久不衰。1956年美国唐斯博士把它列为“改变历史的书”、“划时代的不朽巨著”之一,是一部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之作。
它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人们心理生活的深穴,为人类潜意识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树立了人类认识自身的新里程碑,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
二、作者介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生于奥地利弗莱堡(今属捷克),后因躲避纳粹,迁居英国伦敦。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于后来发展处的第二及第三学派)。
1881年,弗洛伊德获取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维也纳医院工作,期间仍未放弃在脑性麻痹,失语症以及微观精神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这些临床经验为他将来对潜意识以及精神抑制机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尽管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定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利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如今其理论的大部分细节以及被心理学界抛弃,但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而且对哲学、美学、社会性、文学、流行文化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三、作品内容分析
1、对符合愿望的梦的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人潜意识中的能冲动(从本质上说是性欲冲动)趁人入睡以伪装的形式骗过有所松懈的心理检查机制得以表现,就构成了梦境。在分析多个梦例后, 他把梦定义为“愿望的满足”。书中详细分析了弗洛伊德自己梦中一个伊玛之前没有遵从弗洛伊德的治疗方法,这令弗洛伊德大为发火,于是在梦中在众人面前将她训斥了一顿,并在为她诊疗时发现其喉部有白斑--器质性疾病的特质。这是弗洛伊德企图证明伊玛的病已经脱离了精神疾病的范畴,并为自己开脱治疗不见效的责任。之后再梦中出现的M医师在现实生活中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观点相悖,且不认同他的治疗方法。梦中M医师查看伊玛的病情后,将其诊断为一种荒唐、不切实际的“痢疾”病。这种情节的设定,表现出弗洛伊德对M医师权威的质疑和对他不支持自己观点的不满。梦的最后弗洛伊德猜测奥图在给伊玛注射药剂时,针筒不干净。这与他本人为病人注射钱反复检查针筒消毒情况,以确保干净的做法形成对比,表达了弗洛伊德对自己严谨的操作和良好医风医德的自豪。由于潜意识在梦中的不受控性,弗洛伊德在梦中表达了长期以来对一些人、事积郁心底却又不敢再现实中表达的看法,通过对该梦各个细节背后寓意的挖掘,可以得出“梦是愿望的满足”的结论。
我自己也有相似的梦例来支持“梦是愿望的满足”的观点。我上高中时特别喜欢英语老师,为她流利的英语口语和优雅的女性气质所折服,因此每天都盼望着上英语课。晚上在梦境中她也经常出现,而且总是以那种我最欣赏的姿态和形象出现。在有一天的英语课上,我观察到她的耳环特别漂亮。当天晚上,我就梦到她戴的那对耳环在校园里行走,梦中的耳环相对于白天看到的更大更精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简直美到了极点。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白天非常欣赏、崇拜英语老师,这种情感在潜意识中,并在梦中不受约束地释放出来,形成了有她出现的梦。并通过梦境对现实的夸大作用,美化了那对耳环,体现出我对老师的由衷欣赏。这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愿望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