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内涵,作如下分析.首先从内容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部分.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同时心理健康也促进了身体的健康,有很多研究证实了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并呈正相关.此外心理素质还决定个体智力的活动成效,以及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心理素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有健全的人格的发展.对学校来说,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助其学业、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心理健康维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不健康状态.正常状态一般指个体的认识、情感及行为表现符合一定社会的规范要求,并且与其本人的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一致.个体在没有遇到较大挫折或困扰时,一般处于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是指由于个人体遇到如恋爱失败,家庭变故等消极应激事件时,其心理处于挫折、焦虑、矛盾等状态,从而引起个体的不适应行为.不健康状态与正常状态相反,其特征是个体的认识、情感,行为表现等经常性地与一定社会的规范要求相矛盾或相冲突.在个体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做出一些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并且较难预测和预防.心理健康的维护就是要使个体形成并维持心理的正常状态,例如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帮助进入了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恢复正常状态;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恢复健康状态,从而使其能适应社会,正常成长和发展.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发展,能适应社会,能健康成人.其次从性质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是指心理辅导人员在了解个体心理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任务施以一定的教育与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妥善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顺利发展的过程.补救性教育是指在发展性教育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由心理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适应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的心理障碍或轻微的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其中前者的教育对象是正常发展学生,是一种常规性、预防性和提高性教育.而后者的教育对象是心理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问题学生,是一种矫正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这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两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发挥作用.再次从形式看,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分为个别性教育与团体性教育.个别性教育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性教育即以学生的级、班、组为单位,或以具有不同行为、性格、性别等特征的学生为对象而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个别性教育具有特定性,随时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修订教育计划或方案,通过谈心、行为导向、强化等手段密切师生关系,从而达到矫治或培养的目标.因此,补救性教育主要针对个别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适合于个别性教育的形式.团体性辅导具有普遍性,可针对某一特定的团队进行发展性的引导 ,故而,发展性教育更适合于团体性教育形式,面向绝大多数正常发展的学生.
(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大力键设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改革力度地不断加大,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对观念、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提出新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史,其中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推广阶段,现在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各有侧重,有着不同的表述.根据200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诱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根据200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2011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不难看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包括一下几点:一是教育实施者,既高校教育者,其中包括指导总体性工作的领导小组和具体实施教育工作的基层教师;二是教育的受益者,即高校的大学生,不仅包括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问题学生”,更包括所有需要心灵成长的在校大学生;三是教育目标,即要使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较强的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四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其根本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服务.
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帮组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对不健康心理进行调试与矫正,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在本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史
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