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才是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最佳渠道。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才是主要活动,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等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在教育的内容上,教师要安排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通过一些手段去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例如,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要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角色转变为目的;而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则教师要注重就业、生涯规划上的引导;而针对三、四年级学生,教师则要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在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之下,能够从容应对困难,克服困难。同时,教师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每位学生的优点进行夸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去学习。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学生由于以往时期学习成绩不好、学校常常忽视他们,加上由于家庭经济方面的各种因素(部分农村学生父母来自偏远农村),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学生长期存在缺乏自信、害怕与其他人友好交往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吸引学生,去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性格能够开朗,让学生能够放开自己,与同伴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只有让学生消除自身的自卑感、恐惧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美好,感受到学校及社会的美好。
三、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多渗透积极心理学
班主任老师作为我校学生的精神楷模,既是我校学生学习模仿的主要对象,也是我校学生生活中的最高权威,班主任在日常学校班级教学管理中,应当多渗透积极心理学,多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班主任也要学会在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时,多理解、多关心他们,多放大他们的优点,多去表扬他们,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为学生设定阶段性的长足目标,让学生朝着班主任所设定的目标去努力。班主任还要改变单一性的评价策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特长,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增强他们的自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获取成功感,让他们更喜欢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5、总结
将积极主义心理学基础理论充分融入运用到各校具体班级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促进具体班级管理工作快速向更高更深层次方向发展。借助对积极行动心理学家的引领和引导鼓励班级学生,优化以往学生班级集体管理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班级主体性的地位。那么在具体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就认为应当以客观、乐观、平和的教学态度方法来正确解决教育学生的各种心理表现,在当前多元化的学生心理学教育理论中不断总结并提出最具实践可行性的教学管理模式,深化研究发掘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潜质,从而努力使高等中职教育院校培养学生通过集体教育体现积极向上、民主乐观的人生发展良好态势。健康的心理必然可以带来健全的人格,这两者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比学习成绩的培养都重要得多,积极心理学教育可以让中职生看清楚自己的过人之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一切挑战和困难都无所畏惧,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