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孩子们在学校当中最为依赖的,所以说老师对于孩子们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中贯穿“素质教育”,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以班级或小组活动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具有实现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提高的双重功能。老师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孩子们的性格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表演、做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语、讨论问题、文体活动等。老师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对于每次班级活动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要心中有数。还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开展学习心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等主题班会,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
(三)学校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成才,都是聪明的,都是值得学校付出的。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的增强具有最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学校所能做到最好的,那就是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要培养老师,作为间接教导孩子的重要的平台,首要工作就是学科当中。这不仅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和学科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而且因为各科教学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科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的课程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全面地渗透在每堂课中,使心理健康成为每一位老师自觉承担的义务,用自己真诚美好的情感去浇灌每一位学生。
3.4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共同配合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更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所以孩子的教育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和谐,还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在大力提倡优化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三者的结合。因为长期以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强调了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针对保护未成年的法律法规,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正能量的发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中积极寻求改革,减轻学生课业,加强对师资的建设,对师德的重视,也是不断前进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家庭里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意识到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更加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等等。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三、结论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使厌学等不良心理表现少发生,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