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家对于教育非常重视,不断改革,重点严抓。但是落实下来,把“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还是难上加难。学校还是以成绩作为衡量老师教学完成情况的标准,那老师更是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整体观念比较落后,难以进步。新的改革是要求多方面衡量一个学生,也就是多元评价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好多学生在学习成绩的其他方面颇有天赋,不能把它们扼杀在摇篮中,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及时引导,重点培养。否则学生成绩得不到提高,失去了方向,厌学情绪就很容易产生了。
2.教学方法不合适
小学生的精力难以集中,需要老师的引导来吸引学习,慢慢养成学习的兴趣。现在的大多数的学校,教学方法单一、趣味性差,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成绩的高低,使学习的课堂了然无味。把学生当成木偶,只负责一味的灌输,丝毫不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能听之任之。只有在公开课上,老师才能竭尽全力展示丰富多彩的课程来应付差事,这种教学方法相当的可怕,把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这样慢慢的浇灭了,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3.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主要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关系融洽,自然是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石。孩子会觉得老师关注自己,鼓励自己,学习可以得到表扬和肯定,更得加把劲,学习的势头十足。相反的,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那孩子会觉得老师针对自己,不喜欢自己,势必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无心学习,情绪低落。
在孩子的小社会中,还有一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孩子的性格不同人际关系不同,有的开朗乐观跟同学关系好;有的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感到孤独;还有的性格强势,跟同学打架斗殴,受到大家的排挤等等情况,都会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感受,从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态度。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健康现状的对策
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都是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也是国家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证明。各地小学都采取了相关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并且也在慢慢取得成绩。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工作光是靠这些文件是得不到解决的,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
正是了解到现在的孩子们存在这样的厌学心理现状的问题,所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一些对策。
(一)家长的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生活当中最关键的。孩子们从小的言行举止都是从父母身上所学习到的,但是很多家长总是认为教育孩子的工作只是学校老师的工作,更不要说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了。但仅仅靠着学校老师也不能解决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在孩子心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通过孩子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技巧等。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使他们学会如何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树立自信心,对不良品德的预防与矫正等。
(二)老师的教育
浅析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