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对策和措施
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孩子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规矩的地方,一切处于零的状态,让他们的“小天线”信号异常的强烈,不断地接收着来自老师、班主任教诲的“第一次”,然后慢慢的把这些“第一次”归结为自己的经验,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归结成自己学校生活的模式。做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打造良好的班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渐在班级中形成自我管理的风气,将对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的管理有着很好的帮助,更进一步说,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着不可估计的良好作用。 那么什么是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呢?严格的讲是指小学生对自己本身、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小时候父母叮咛“管好你自己就是乖孩子”,还是老师的教诲“要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里面都包含了自我管理的思想。诚然,自我管理的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它可以包括引导学生尊师守纪,讲文明懂礼貌;勤学善思,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爱班如家,激发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强身健体,倡导科学的锻炼方法等等。 由于孩子入学之初的懵懂并不适合一开始就进行自我教育的管理,因此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先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慢慢进行自我管理的培养。当然,两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
(一)上好第一堂德育课,做好第一件身边事 万事开头难,可是还有一句话说过,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把握好孩子入学的每一个开始,是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在见孩子第一面之前,教师需要“细细地”做好准备,之所以强调“细细地”,皆因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方面多而杂,稍有遗漏,将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例如:上课的坐姿、上厕所的时间,甚至铅笔盒的选择和整理都需要教师一一细化。 见到孩子之后,明确提出要求,然后有条理的组织他们学着按照要求把每一件事情都先做一遍,在做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亮点,以榜样作用鼓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把入学的第一件事做认真、做成功,这样,以后在做同样事情的时候,在教师的鼓励提示下,孩子会自觉的按照第一次做时候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二)强调规矩,强化习惯
1. 认识规矩,熟悉规矩,内化规矩; 规矩,不是死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临时调整或者通融,但是对于刚刚认识规矩的孩子来说,只能“板上钉钉”般的告知,在学习生活中,规矩会潜移默化的被孩子们了解并约束他们。一个阶段之后,大部分孩子,会对不同情况中的规矩有所熟悉,这个时候,他们还是会偶然违反规矩,但是他们会很快意识到错误,到了这个阶段,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开始总结错误,并反复提醒强化容易出错的部分,学生会慢慢将规矩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
2 .重复习惯,形成习惯,巩固习惯。 习惯的养成,其实无非是一种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固定模式。当一个好习惯被确认,教师需要在学生形成习惯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醒与确认以及纠正,在习惯形成之后,依然不能放松要求,将每一个好习惯都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条件反射”。3.强调小组、班级荣誉感的重要性,这个方面的形成,容易使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受到来自于他人的关注与鼓励,将“自我管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三)强化自我,认识班级
1.强化自我。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学生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德国作家约翰.保罗曾经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是能够认识自己。”确实,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必须得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智力、个性和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那样才能取长补短、全面提高。 因此,我采取定期让学生互相评价、自己评价行为习惯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以及缺点,另外,这种方式,也让学生了解到别人的优点及可取之处,从而使学生之间能够很好的彼此了解、取长补短、互相尊重、树立信心。
2.认识班级,认识小组。 对于入学时间不长的孩子来讲,集体生活让许多孩子不知如何融入,对集体的归属感更是可有可无,这对于孩子以后形成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着很大的阻碍,因此,得让孩子具有集体荣誉感,有参与感,这样,那种高于自身的荣誉需要,会变成孩子自我管理很大的助力。针对这一点,我平时在课间,经常组织一些需要集体参与的游戏,例如:传球、跳大绳等,让孩子们在相互配合中增进感情,有时,我们级部的老师也会联合组织一些班级间活动的小对抗,让孩子们在竞技中提高集体荣誉感。再加上平时老师潜移默化的进行“家”的教育,让孩子们很快就具有了集体感、荣誉感!
(四)积极开展集体活动
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 只有在为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系列活动中,全班学生才能充分交往,互相了解,建立友谊,健全班的组织机构及其功能,更好得分工协作,把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作用,全民动员,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生自身意识的提高,家长的积极配合和班主任的细微入手,才能逐渐形成,慢慢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放手于学生,使班主任真正扮演成学生的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耿静,姜春艳,付景芳开放教育学习者自我管理能力调查研究
刘承霞,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原因的探究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研究(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