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货膨胀目标框架的理论根源及国际实践
自80年代末期开始,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兴起,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来越困难(即可控性下降),而且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日趋松散(即相关性下降),从而导致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断下降。在此背景下,新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了以通货膨胀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通货膨胀定标是指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通货膨胀的调控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其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魏克赛尔、费歇尔、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有关经济理论。马歇尔(Marshall, 1887)提出的货币政策体系,要求使每一单位货币购买力接近于绝对标准。在这里,要保持货币购买力,自然要控制通货膨胀。魏克赛尔(Wicksell, 1898)提出,货币政策要采取显性价格水平标准,即中央银行要以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为目标。20世纪30年代以后,瑞典银行便采取这种价格水平定标的货币政策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西兰、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芬兰、英国、西班牙、以色列、墨西哥、巴西等国家陆续放弃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而采取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下表给出了部分国家通货膨胀目标的执行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基本上实现了通货膨胀目标。
国家/指标 通货膨胀目标 实际通货膨胀率(消费价格指数年变化率)%
芬兰 核心CPI 1995年以来:2% 1995-2002年依次为:0.99、0.62、1.2、1.4、1.16、3.37、2.58
西班牙 领先CPI 1999年以来:3.3-4% 1999-2001年依次为:2.31、3.43、3.59
瑞典 领先CPI 1995年以来:1-3% 1995-2001年依次为:2.53、0.47、0.52、-0.14、0.45、1、2.44
英国 RPIX 92-97年:1-4%
98年以来:2.5% 1992-1997年依次为:3.73、1.56、2.48、3.41、2.56、3.13
1998-2001年依次为:3.42、1.56、2.93、1.82
注:核心CPI是剔除了粮食和能源价格的CPI指数;RPIX是不包括抵押支付价格在内的零售物价指数。
^^文档来源:唐旭主编:《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
2、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相对较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是经济长期繁荣的重要条件,而以通货膨胀作为中介目标建立货币政策框架能更好地控制通货膨胀这一事实已为新西兰、荷兰等国所证实。
在我国比较适宜的现行做法是放弃货币供应量的做法后,暂且不宣布新的中介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模拟通货膨胀目标,努力使物价恢复并稳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建立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目前,在建立这样一个货币政策框架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和解决如下问题:
(1)、建立以盯住通货膨胀率为主,同时监测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市场实际利率和公众的经济前景预期等指标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在我国目前非一致性预期结构,即货币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未来各项经济指标的预测存在着较大分歧的情况下,主要是关注各监测指标的走势及相应关系。例如,当通货趋于紧缩、失业压力增加、预期结构差异较大时,不能简单地以扩张货币来治理紧缩,此时改善预期结构是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主要矛盾;当通货出现膨胀趋势、经济增势平稳、预期结构差异大或无重大变化时,不能简单地收紧银根,否则只会对实际经济增长带来冲击。又如,在官方利率和市场实际利率逐步趋同、预期结构差异逐渐缩小的情况下,银根的松紧变化则应更多地以关注经济增长态势为依据。
(2)、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信度。通货膨胀定标的基本原理,是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度,增强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并加强对中央银行自身的约束力,以提高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从而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达到锁定长期低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具体措施有:第一,中央银行更频繁地按时正式公布对经济的预测性报告,增加预测性报告的实质内容;更多、更及时地公布金融数据等等。通过这种措施,有助于沟通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有助于提高中央银行的预测水平,并为以后提高政策操作水平做准备。第二,增加货币政策委员会中研究人员的比重,提高决策委员会会议的科学性。第三,对价格指数进行更仔细的统计分析,例如参照大多数实施通货膨胀定标的国家允许作为通货膨胀目标的价格指数剔除能源和食品部分的做法,分别研究消费物价指数中的能源、食品、住房、交通等部分的变化与货币政策操作的关系。
(3)、关注公众预期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行为经济学表明,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外界因素的偶然变化有可能改变公众的预期,从而对实质经济发挥影响,因而预期在政策规则中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应把公众预期归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重点考虑范围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扬、王国刚:《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李扬、周素芳:《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银行家,2002年第7期
3、曹军新:《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选择》,金融与经济,2004年第3期
4、何泽荣、何军:《中国货币政策1994—2003》,经济学家,2004年第1期
5、裴少锋:《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对策》,浙江金融,2003年第8期
6、李念斋:《论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7、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复旦学报,2003年第1期
8、徐涛:《论中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经济评论,2001年第4期
9、张金林、贺捷:《中国货币政策操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0、王煜:《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问题与改革》,中国金融,2001年第7期
11、江其务:《中国货币政策论纲》,广西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五)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