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21-23 16.8 23-25 29.5
1996 18 18.9 25 25.3
1997 18 16.5 23 17.3
1998 17 11.9 16-18 15.3
1999 14 17.7 14-15 14.7
2000 14 16.0 14 12.3
2001 15-16 12.7 13-14 14.4
2002 13 16.8 13 16.8
2003 16 18.7 16 19.6
^^文档来源:根据历年《中国金融年鉴》整理
1、货币乘数不稳定
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西方国家经历的货币乘数不稳定情形类似(见表二),货币乘数时增时减,狭义货币乘数T1先降后升,1996年达到最低点:而广义货币乘数T2则基本上保持一路上升的势头。尽管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时间尚短,很难判断从长期看货币乘数是否会趋于稳定,但至少1993年以来的情况表明,现阶段中国的货币乘数不稳定是显而易见的。
表二:货币乘数变化趋势
年份 基础货币H
(亿元) M1
M2 T1 T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13147.0
17217.8
20759.8
26888.5
30632.8
31335.3
33620.0
35762.3
40057. 16280.4
20540.7
23987.1
28514.8
34826.3
38953.7
45837.2
53147.2
59871.6 34879.8
46923.5
60750.5
76094.9
90995.3
104498.5
119897.9
134610.3
158301.9 1.24
1.19
1.16
1.06
1.14
1.24
1.36
1.49
1.50 2.65
2.73
2.93
2.83
2.97
3.33
3.57
3.76
3.96
2002 45000 70881.8 185007.0 1.57 4.11
^^文档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各期整理。
2、基础货币投放不稳
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使金融风险不断增大,金融边界越来越模糊,而为化解金融风险不得不大量无规则地投放基础货币;同时,电子货币的多家发行机制,打破了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单一格局等,都是导致货币供给量不稳的重要因素,致使货币供给量难以预测。另外,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经济时期,还有复杂的制度因素,如由于我国名义上的浮动汇率制,本质上的固定汇率制,使货币当局无法按货币供应量目标灵活地投放基础货币;又如我国的邮政储蓄全额转存中央银行制度,事前难以预测邮政储蓄存款的变动幅度,也会导致基础货币投放不稳。
3、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受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双重影响,居民普遍感到未来经济走势和个人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增加,出于预防性动机,居民手中持有的货币量增加;1996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率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持有货币资产的机会成本随之迅速下降,从而使得居民持币待购的心理不断增加;另外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尚未结束,大量货币为不断扩张的市场领域提供必要的交易媒介而被经济所吸收。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从而导致同等规模的货币存量只能引致更低规模的名义需求,而名义需求不振的结果自然是物价下跌、失业增加。由此可见,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是造成中国货币供应量目标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