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九十年代以后,我国金融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各利益主体依据理性原则行事,利率、汇率、财富等经济变量的作用逐渐显现,但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各主体的行为仍在一定程度受到扭曲,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1、从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客体情况来分析
首先,我国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层面上存在传导障碍。我国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方面仍然不强,中央银行正副行长仍由政府机构任命,这样一来政府的某些行政干预是不可避免的。当经济发生变化时,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多地关注政府的意志,而不是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其次,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层面上存在传导障碍。一方面,近几年各商业银行为了强化贷款管理,普遍实行了贷款责任制,实行谁贷款谁负责。这种制度的实行虽然有利于加强风险管理,但对于放贷者来说,风险和收益不相称,从而使放贷者的行为过于谨慎,甚至出现了“惜贷”现象。另一方面,银行业内不断产生的不良资产挤压了正常的资金运用,抵消了扩大信贷投放的部分政策效应,加大了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
2、从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来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主要有利率、信贷、汇率、财富等。笔者拟以其中部分为例,简要地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从利率渠道看。虽然自1996年以来我国对利率进行了逐步的改革,但现行的利率总的说来还是一种管制利率。在这种体制下,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价格和供求状况,难以发挥对资金的调节作用。按常理,如银行一般认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比较大,银行就会对中小企执行较高的贷款利率,以体现风险收益对称的原则。但是利率被固定,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失衡,必然抑制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最终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力度大,货币供应量增幅较高,但实际政策效果却达不到政策预期水平。
其次,就信贷渠道而言。目前虽然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上升,但信贷渠道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一般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商业银行可提供的贷款增加,从而使得投资增加,总产出增加。但是也有西方学者认为对于扩张性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所起的作用趋弱,这种趋弱的现象在我国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而不断显现,因为商业银行作为利益主体,总是出于自身风险和收益的考虑,而不是盲目地追随逆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
再次,从汇率渠道来看。在我国,名义上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因“管制有余而浮动不足”,实质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为货币政策规定了一个必须实现的名义锚,直接影响了基础货币的投放,汇率的这种刚性使得通过汇率浮动促进产量提高的汇率政策传导渠道作用甚微。
(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乏力
我国中央银行目前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等八种工具,但在运用过程中效果都不尽如意。
1、从中央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来分析
就再贴现而言,在客观上它会受到社会信用状况和商业银行经营意愿的制约。目前,由于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缺乏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商业银行票据流通不畅,致使再贴现规模极小, 就会使央行通过运用再贴现来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愿望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出现由于市场变化可能引起违背政策目标本意的恶果。 在再贷款方面,一则由于商业银行近年来超额储备金呈增加趋势,对再贷款的需求乏力。即使个别商业银行有再贷款的需求,也会随着超额储备的增加在短期内予以归还,使再贷款规模有限,从而致使这一政策工具的作用受到客观限制;另一方面,近年来在支农再贷款方面,中央银行为了方便农民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贷款条件不断降低,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将其视同为扶贫贷款的现象。这样做的结果虽然在短期内有效扩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投入,但却给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从长期效果来看,却恰恰背离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2、从利率工具来分析
近几年使用最多的政策工具是利率。我国为了刺激经济,自1996年来已经连续8次降息,但就历次降息效果来看,由于企业贷款与居民储蓄存款对利率变动不敏感,降息的实际效果甚微。而目前存贷款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降息空间极为有限,且回旋余地较小。在此情况下,如仍坚持使用利率工具,最终必将进入流动性陷阱,作用效果适得其反。因此,通过调整利率来治理通货紧缩并不现实。同理,源于微观主体的利率不敏感性,通过利率调节来给经济降温,产生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从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央行的窗口指导来分析
1998年我国推行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合并了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降至8%。1999年11月,为了刺激经济,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最近的一次调整是2003年9月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2004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央银行决定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一般认为,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是属力度很大的政策工具,不能频繁使用,而我国对存款准备金制度不断调整,这一事实从反面说明了其调节效果并不明显。在窗口指导方面,随着金融调控手段的间接化加强,我国中央银行加大了力度,相继出台了诸多《指导意见》但从落实情况来看,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四大商业银行垄断经营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干预和控制金融活动的影响力不够强大,无法通过道义劝说的途径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策略,实现间接创造社会信用的目的。
(三)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缺乏有效性
自1996年我国正式确定M1为货币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起,几年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并未表明该政策目标具有充分有效性。首先,由表一可以看出,实际货币供应量与目标值之间始终存在很大的离差。由此可知,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控性上存在严重缺陷。其次,从稳定价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来看,货币供应量目标也不能令人满意。M2/GDP比率自1998年到2000年直线上升,三年分别为1.31、1.46和1.52,在全球为最高,尤其是M1的增速更快,但经济增长速度却趋于平稳稍降,物价甚至出现了下跌势头。尤其是从1998年起,M1与物价出现了明显背离,物价在M1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持续下跌,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甚至出现了城镇就业人口绝对下降的趋势。货币供应量目标缺乏有效性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表一: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目标值与实际值比较
年份 M1 M2
目标 实际 目标 实际
1994 21 26.2 24 34.5 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