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诗词视角的中学作文写作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并指导着语文教学实践日趋推进,而语文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尝试中充实着理论的内涵。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中学生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语文考试中一直有“得作文者得天下”可见作文在中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面对作文题目,很多学生都搜肠刮肚,为写作而写作,写作文往往是七拼八凑,而无实际内容,更谈不上妙笔生花。
本课题以促进作文教学为最终目的,基于古诗词的视角提出中学作文写作策略,真正做到“以读养写,读写结合”,将中学古诗词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进行具体剖析,以期得到切实有效且操作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其用之于学生现实的写作场景中。具体来讲,主要应用以下方法:
一、巧借诗文意象,拓宽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是行文的方向,精准而新颖的立意会让写作事半功倍,“千古文章意最高”说的就是写作立意的重要性。大儒王船山先生曾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于漪也曾在《作文讲评五十例》说道“下笔前立好了意,文章就有了主脑,就好像部队一样,有了主帅,就能带兵;如果下笔前不立意那就无法对全文作通盘考虑,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何主何次,哪些详哪些略,就缺乏考虑的依据;下笔之前无‘意’,即使材料具体,叙述详尽,也是缺乏主帅指挥的乌合之众,像跑野马,漫无边际。”由此可见,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文章的立意决定着其谋篇布局、行文用语、思想高度等方方面面。
立意讲究“对”与“好”。具体而言,“对”的立意是写作的根本,无论文章遣词造句多有文采、谋篇布局多么新颖,若是立意把握不清,所拟立意与文题不相符,则都是空谈,无异于缘木求鱼,文笔再好都只会与正确文题背道而驰。“好”的立意是写作的升华,所取立意高远,恰是身未动而意先行,决胜千里之外。
但目前很多中学生写作都不够成熟,写作立意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常出现以下问题:(1)立意浮于文题表面,并未触及题目深意。(2)立意千篇一律,多陈词滥调,雷同者众。(3)下笔前立意摇摆不定、写作中立意边写边调。(4)立意低俗、消极偏激。因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立意方面出现的上述弊病提出准确定位立意的策略,并在古诗词教学基础上采用拓展意象的方法让作文立意焕发风采、吸引眼球,在积累古诗词素材的基础上,升华学生的写作思路,并利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明。
(一)把握立意,定位准确
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短文《行道树》后,教师分配学生以常见的植物为例进行写作,而在批改作业后,笔者发现大多数同学在写植物过程中重在描其形、状其貌,将关注点放在外在,而无其他角度,立意雷同,难以吸引眼球。其中,有学生这样写道“秋风送爽,菊花绽放。有的菊花白的像雪,纯洁美好;有的菊花红的像火,又如孩童的脸,带着喜悦的笑容;有的菊花黄的像金子,又像蝴蝶翩翩起舞,美不胜收。”有的学生写道:“深秋的银杏叶金黄金黄的,落在地上好像金色的地毯,为整条街都添上温暖;风吹过又如蝴蝶飞舞,给秋天带来别样的美丽。”
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点评这些文章,可以发现在以“植物”为话题的习作中,学生的关注点均在植物的外貌,并且应用大量的笔墨去修饰、去描写,尽管写得颇有文采,但看得多了,大家都会产生审美疲劳。归根结底,其原因还是在于大家的写作取意大致相同,光靠写作技巧很难翻出新意。
基于古诗词视角的中学作文写作策略(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