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在叙述自己情感过程中往往只局限于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缺乏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有一位同学在写军训过后与教官离别的场景时这样写道:“教官坐车将要离开了,我的内心感到非常不舍,不知道何时才能与他再见。多日的战友情一时间都涌上心头,心中充满离别的伤感。”教师将这一作文描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很多同学会觉得难以感同身受,归根结底是遣词造句的苍白性。该同学的不舍之情只能用“不舍”“伤感”等简单词汇来表达,自然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但这个问题并不是个体才有的,很多学生同样在遇到情感表达时只会说几个情感动词,再浓的情感在笔下也只是苍白的论调。由此,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学生写作的症结在于对情感表达的把握并不清晰,误以为只能以情写情。
(二)以情铸景,读写共鸣
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中写情的方式后,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写情不代表要直接用情感动词进行描绘,而是可以借助景物来巧妙地反映心情。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之前的作文片段,并进行展示,选择优秀的修改做点评。例如,一个学生将“军训分别”改成:“教官离开的那天,天微泛凉意,沁着阵阵萧瑟。蒙蒙细雨仿若离愁的丝线,剪不尽,勾不完。教官的车渐渐驶离视线,唯余一个黑点在远方的白幕下,心里有说不出的空落。”在这个描写中,尽管学生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伤感,但字里行间的景物描写中都渗透出作者的离愁别绪。由此可见,学生在掌握以景铸情、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后,不仅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更能提升习作的文采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效升级。
三、恰移叙述画面,创新剪裁
叶圣陶曾这样阐述:“为要使各部分环拱形于中心,就得致力于剪裁;为要使各部分密合妥适,就得致力于排次;把所有的材料逐步审查,而以是否与总旨一致为标准,这时候自然知所去取,于是检定一致的、必要的,去掉不一致的、不切用的,或者还补充上遗漏的、不容少的,这就是剪裁的功夫。”强调的就是写作时剪裁的重要性。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是在罗列素材,简单堆砌,而无恰当地剪裁布局。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犯主次不分的错误,认为材料越多越好,描写越详细越好,这样做的后果是文章着墨不当,不需要强调的地方写得太详尽,而真正要表达的地方却因字数限制寥寥几笔勾勒。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古诗词中成功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巧妙地迁移叙述画面,合理剪裁,详略得当地去取材。
(一)分析取材,注重剪裁
艺术源于生活,而作文也与生活息息相关。敏锐地感知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并在作文中进行艺术加工,相信会打造出一篇贴合实际又很精彩的文章。但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理想。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却缺乏选取素材、整理素材的能力,写作时往往不分详略地将其堆砌,写出的文章也会显得繁琐复杂、难辨主题。可见在习作之前养成分析取材、注重剪裁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对于学生来讲,给作文剪裁就如同园丁给树木剪裁,将文题主干始终保持,然后根据表达的需要利用材料为主干扩充枝干,去掉冗余的枝叶,只留下精华在其中。
目前很多中学生在写作时并无全局意识,而是写一步算一步,事先并没有对自己选取的素材进行详略分配,只是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将其简单堆砌。学生缺乏对写作步骤的一般性认识,并未按照选材料、组织材料、落笔等顺序进行写作,往往写下的文章都是“流水账”。例如,一名学生在写记叙文《快乐的周末》时这样写道:“这个周末我过得非常快乐,因为我们全家一起去了奶奶家。早上7点,我们就开车前往奶奶家。上午我们和奶奶一起做饭;下午又出去逛街,晚上一起看电视,和奶奶在一起很开心。”教师向学生展示这篇习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作者所描述的事情可能每一件都亲身经历,并有感触,故将其一一记录。但在读者看来却不同,作者记的那么多事,都只是简单罗列,并没有进行详细描述,因此没一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最终,师生共同讨论可以得出结论:素材在精不在多,若不能详略得当、对能体现主题的素材进行具体描述,很难表达清晰、引人入胜。
基于古诗词视角的中学作文写作策略(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