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柳词和辛词在慢词结构方面的特点
(一)慢词的结构特点
宋词对中国各族人民来说是喜闻乐见的综合性文学。它有着独特的形式技巧和审美品格,以及深厚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在祖国传统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慢词的特点是善于铺叙和编制结构。慢词这一题材最开始是柳永开始盛行起来,扩大了原先花间词狭窄的思想内容,扩大了宋词的题材。
(二)柳词在慢词中的特点
每次看到柳永的词,心情总是十分复杂。“凡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说明柳永本身确实才华横溢,能将宋词推广到如此广泛的境地.柳永绝对是一个词坛天才,我认为在宋词大家里,他是唯一一个为词而生也为词而死的人。在柳永放纵不羁的外表下,却难以掩饰一颗凄苦的心。《浪淘沙慢》[ [1]刘卉宇,《宋词菁华》[M],太白文艺出版社,西安:2009年4月
]是柳永首创的一首长篇慢词。唐五代的《浪淘沙》词,或单调28字,或双调54字,皆为令词小调。柳永将其扩展为135字的长篇慢词,共分三叠,扩大了思想内容使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词作从”梦觉“时所见所闻写起,写到夜半酒醒,夜雨频滴空,此情滋味就不一般。其间,于“灯”之上着一个“寒”字,于阶上写一个空字,表达了主人公凄凉的心理状态。因为久作天涯客,辜负了佳人的山盟海誓,从前的欢乐变成忧愁。至此主人公的情思吐露此为第一部;第二部转入追思,所思佳人未知道她的身份但从句子看可以知道是为歌妓,两人已经很长时间,从再三和几度中可以看出,夜半词人半夜酒醒十分忧愁。第三部从想欢相爱想到眼下的“天长漏永”通夜不眠可以看出词人后悔不该出游,但是他的出游又是事出无奈,遥想不知何时两人才能相聚。该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多层次展现词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大量的慢词给读者展现了一场凄美的爱情电影。
《雨霖铃》流传甚广,写的是难以割舍的别情,这首词之所以打动人心,还在于它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它跟唐五代以及宋初的小令不同,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或只借少许景物来抒写自己的某种情怀,然后便戛然而止。因为它也是一首慢词,篇幅比小令长,它要求而且允许词人拓展笔墨,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正是这样的离别之事牵动离别之情,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 “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人由一己之愁推广到一般,写出离人的普遍心理状态。这既是对上片的景物描写做总的归纳,同时又引出下片,点明主题。接着,作者“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把上片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加以深化,同时又与过片一句形成映衬和转折,使词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深度。 “今宵酒醒何处”,则“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已转化为“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被誉为“千古俊语”,似真似幻,清丽凄切。词人抓住晓风、残月、岸柳等有特征性的景物,逼真刻画出离人别后酒醒、在行舟中惟见岸柳残月的怅然若失、落寞凄凉的心理状态,反过来突出临别之际兰舟语咽时醉不成欢的“留恋”难舍,并且,也隐含着对未别之前罗帐灯昏、青楼梦好那“千种风情”的咀嚼回味。然而,这一切又都是想象中的虚拟,因为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词人进一步从路途的遥远推想及时间的久隔:“此去经年”,即有“良辰好景”,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离别之后,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词人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都是对照深入一层。回过来,依然是“执手相看”刹那间的心理活动。片刻之间想得如此之多,可见词人留恋之情深、离别之味苦。词人在离开“都门”时有这么多的痛苦感慨,还是一种人生不得意情绪的转移。周济说:“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钩勒提掇。有千钧之力。”
(三)辛词在慢词中的特点
辛弃疾在中国的诗词史上,他是一位少有的名副其实的英雄词人,也叫英雄词。他的慢词表现方式和表达方式风格不一,或用典,或比兴,或对比,或象征极尽婉转曲折之美,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春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春用象征手法,表达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命运和词人复杂的内心矛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怜白发生!”写尽了青年时代自己的胜盖英雄之风。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由于昏君和奸臣当道,在率师南渡之后,英雄确无用武之地,而且常常被闲置在一边,却将满腹的平敌之策,换来种树之书,像是本当千里奔行的良马,不得不在山路中前行。如原本展翅九天的大鹏,不得一飞冲天在牢笼中。有志不伸,有才不展,这是多少古今才人志士的共同悲剧,而辛弃疾的内心是何等的悲凉和激愤啊!他的词如雷雨烈风,悲凉时似寒冰冷雪,而当中秋的明月之夜,温柔的月光可能抚慰了他心上的伤痕吧,他的《满江红。中秋寄远》,则好像暴风雨之后底层涌动而表面风平浪静的湖泊: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娶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如果以为这是抒写男女之间的恋情之作,我想辛弃疾是不会同意的,因为这是一首遥寄中原豪杰和山东起义旧日战友的词。辛弃疾南渡之后,仍然不时和他们联络,了解敌情,准备北伐。山河破碎,秋月之圆,辛弃疾对月怀人,伤感念远,自然就要想念故乡和远方的战友,他希望有招一日能和他们的相逢,共同会师诉说相聚的胜利和欢悦。这首词如平静月光下的湖泊,这只是他暂时的休息,时代的烈风一吹,他就会如洪波涌起而巨浪排空。
在意深中见其情真
宋词一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如果是在宋词中现代社会让我们评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我会投票给婉约派词人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他们两人的词在各自的流派中一枝独秀,各自开创自己的独有的标签色彩,对于宋词的发展我想这是应该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的。柳词和辛词的风格特色:可婉约可豪放,词中有慷慨激昂含蓄婉转,有的明丽清新,而这些地方确实出奇的融为一体,刚柔并济,嬉笑怒骂,皆成妙笔。
参考文献
[1]刘卉宇,《宋词菁华》[M],太白文艺出版社,西安:2009年4月
[2]李元洛,《宋词之旅》[M],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2010年7月
[3]琢言,《唐诗宋词元曲》[M],中国华侨出版社,北京:2016年10月
[4]朱孝藏,《宋词三百首》[M],中国华侨出版社,北京:2016年8月
[5]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北京:1965年10月
[6]蒋勋,《蒋勋说宋词》[M],中信出版社,上海:2012年11月
[7]洪迈,《稼轩记》[M],中华书局,上海:2005年10月
[8] 简雪庵,《柳永传》[M],作家出版社,西北大学:2016年清明
[9]钱成,《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重庆:2009年12月
[11]《人家词话》[M],中国华侨出版社,北京: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