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词内容的相同之处
元宵有许多美丽的别名如“上元”,“元夜”“元夕”“灯节”的元宵,它是欢乐的春节的尾声,也是新年月圆之夜的序曲。不仅有月可以可玩,可灯可赏,还有美人可看。宋词是最喜欢抒写生之欢乐与人之恋情的,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最能调动宋代词人的笔歌墨舞的积极性了。
“自是白衣卿相”的北宋柳永,对民间的生活最为熟悉。他不仅在《倾杯乐》忠歌唱元宵的“层城阆苑,龙凤烛,光交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还以《迎新春》来抒写上元之夜的良辰美景:
柳永在词中连用两个与情爱的有关的典故,及“掷果”与“绝缨“。[ 李元洛,《宋词之旅》[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第184页。
]《晋书。潘岳传》说,潘岳姿容俊美,用今日的语言就是“帅”和“酷”,他在洛阳街上行走时,爱恋他的妇女常常“联手萦绕,投之以果”,因而获得水果大丰收。汴京的元宵之夜,一些妇女又重演老辈们的估技,不仅柳永的词有案可查。柳词提到的“绝缨”,原是说楚庄王夜宴群臣,命美女劝酒,烛光忽灭,本来应该是非礼勿动,臣子中有人借着酒气胆大包天,竟敢对美女拉拉扯扯,美女就断其头上的缨带,以便灯亮后验明正身追查原犯。柳永的这一典故,当然不是旧事重提,而是着眼其暧昧,着眼于欢愉,着重于“更阑烛影华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柳永作词不是写小说,更不是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他只是把他这种奇遇通过词中充当一个角色而已。
南宋的大词人辛弃疾,不仅可以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气概,也有宝钗分桃叶渡的儿女柔情。他的雄词,可以使懦夫立志而壮士起舞;他的丽句,也可以使刚夫心软而武士销魂。写元宵节的词,在众多的词人可谓一枝独秀。如他的《青玉案》:
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织,眼前让人眼花缭乱谈笑的丽人。可是眼前的这些丽人确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她”,都非词人的意中人,在茫茫人人海中多次寻找,确总是佳人踪迹难觅,本来已经是不抱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发现了等待许久的那个她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好似在等待着我!这一刻悲喜莫名。多年的心愿和等待终于得偿所愿。因为两位词人都是性情[]中人,对待爱情都是真挚的,永恒的。即使多次苦苦等待,多次擦肩而过,也不愿舍弃心中的那份真挚感情。
2.元宵词在境界上的不同之处
两首都是写元宵佳节的杰作,数百年后的今天,每一个字仍然星光璀璨。前面的写景抒情已经妙不可言了,第一首写当时宋朝百姓举国同庆的场面,意在歌颂当时的太平生活,第二首元宵节时遇到心上人的情景。两首词多次铺垫最后收速时柳暗花明,后来居上,令读者不胜低回。从这二首词中可以看出元宵节可为年轻男女提供相寻并幽会的良机;王国维《人家词话》说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三个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9月,第2页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个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此句也代表了辛弃疾的执着和雄阔。里面那种年轻男女兜兜转转寻寻觅觅的过程让我目眩神迷,我十分欣赏为了表现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之美,也是人间喜剧的最令人激动不已的高潮部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金庸,《神雕侠侣》[M],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所以当我们读到“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位在在清醒中不能将她忘却,只好在醉生梦死打算得到暂时的解脱的一位失意人。不见伊人,即便是豪饮高歌,把酒寻欢,强作笑颜,依然无法排遣心中得抑郁。因为相思已深入骨,即使身体日益消瘦,可心里始终不悔。而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的感情境界往往更深一层,为了南宋这个国家,即使多少的磨难也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因为自己的抗金梦和复国梦一直在心中。当时的统治阶层只要给他的机会,他都会用自己的才能来帮助的自己的国家。虽然他始终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他的英雄志长在,英雄之气不消,任凭风大雨吹,东飘西泊,他始终不改坚持抗金与北伐,这份爱国情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