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根据城市的总规划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供水规划,确立城市供水设施建设、供水规模、主要工艺及供水体系之间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关系。在制订城市供水规划时,必须立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面向21世纪的城市化进程,高起点、高标准,超前建设,以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用水的要求。超前的标准一般认为按供水能力与最高日需水量之比为1.20~1.25:1执行比较科学。同时,城市供水规划的制订还应与水资源的管理、利用和保护。与城市排水管理、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城市供水管理机制。
水环境保护问题
必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破坏水环境的行为。建立一套具有经常性、高度透明性的公众监督制度,形成由权力部门、政法部门、执法部门、舆论部门及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环保监督网络。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对严重污染世纪水环境的企业,该关闭的关闭,该停产转产的停产转产。同时应加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地减轻对水环境的压力。对于也已存在的水环境污染,要加大投入,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污染程度。
开源与节流问题
一方面应该根据当前水资源地实际情况,通过引水、蓄水等方式,扩大水资源供应渠道,尤其要鼓励一些有条件地方兴建防洪、灌溉。电力及供水等多种功效于一体地水利设施,为城市供水业地持续发展提供优质地水源。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倡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和材料,对一些用水大户要加强计划管理,采用经济手段郭促其降低水耗。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采用分质供水地方式,以降低供水对资源的压力。
供水体制改革问题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自来水这一特殊商品一直被看做是一种福利。一立方米的自来水比一瓶矿泉水价格还要低,这导致许多居民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现象严重。同时,由于制水成本不断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倒挂现象,已逐渐成为制约首府供水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摆脱目前城市供水业地困境,进行供水体制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首先是关于投资体制的改革。应该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解放思想,多层次、全方位地开辟投资来源,鼓励利用社会资金、国外贷款或外方直接投资兴建供水设施。融资方式可采用项目融资、建设—经营-转让(BOT)、转让-经营-转让(TOT)、资产收益抵押等方式进行。其次是经营体制地改革、必须积极探索转换供水企业经营机制的路子,使供水企业逐步朝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方向迈进在当前形势下,供水企业可以而且应该进行大胆改组,包括改组成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责任公司等等,在保持“国有”特色的同时,为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加入留出一定的空间,使供水企业逐步形成完善、合理、活跃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供水企业的效益能力。三是水价体制的改革。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的水价运行机制,对水价实行动态管理,使水价如实反映成本,促进水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为供水企业提供未来发展的动力。目前一些城市实行了容量和计量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一些城市则根据用水量及季节变化,实行阶梯型水价和季节性水价,都是对水价模式的有益尝试,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四是要从经济政策上对城市供水业进行有力的扶持,政府部门要在投资、信贷、预算、税收等方面向供水企业实行倾斜,同时积极鼓励供水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增强自身立足市场的实力。
技术进步问题
要加强对当前水源水质的研究,增加对研究的投入,有针对性地添置、更新检测设施。重点要提高中心城市地水质处理和分析研究能力,建设部门可以建立相应集中地供水水质监督指导站,水中小城市地水源、水质进行定期地分析指导,以改变目前中小城市在水质管理上力量不足、各为其政、缺乏统一指导、一旦发生水质事件便病急乱投医的局面。要消化吸收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积极采用新的工艺,引进新的技术,努力在水质深度处理上取得进展,并逐步改变水厂劳动力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自动化、科学化、网络化的方向转变,当前要 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在城市供水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5.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城市供水业是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它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安全等各个方面,使城市这个庞大的肌体得以健康运转,是“经济的命脉、城市的血液、社会的生命线”。然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将伴着人口的剧增、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现实,随之也给城市供水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研究探讨实现城市供水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当前和今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城市供水业的发展具有资源性、基础性、公益性、区域垄断性、产品的单一稳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研究城市供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城市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实现供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城市供水规划问题、水环境保护问题、开源与节流问题、供水体制改革问题、技术进步问题。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推进水利经济产业化,思维的切入 点应主要放在两个视角: 第一,实施水利经济产业化。依据产业分 类,水利同交通、能源、通讯、原材料等同属于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基础产业。水利基础产业的发展具有同国民经济其他基础产业一 样的产业功能和性质。事实上,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已率先一 步推进了产业化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实施水利经济产业化必须用工业化思维来谋划。水利基础产 业的公益性、资源性和基础性特点,决定其投入产出方式、运行机制和 效益特点与一般物质生产部门有所不同。发展水利经济,必须立足于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体现为生态省建设服务的思想,在进一步强化 水利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必须建立起 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生产集约化 、运营市场化、管理现代化和效益最大化;必须用工业化思维来谋划新 时期的水利发展,扭转有产业而没能形成产业化的局面。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水利,推进水利经济产业化进程,重点是改革体 制、创新机制,突出市场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组合 并形成新的生产力,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构筑以供水、水电、 渔业、水土保持、水利旅游为主导的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新时期全省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步伐。
总之,城市供水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将关系到我们的城市将会有一个怎样的21世纪。远虑方能解近忧,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四川省城市供水管理条例释义》,2002年12月
2.《中国供水节水报》合订本,2001年1~12月
3.《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4. 张勤、张建高主编,《水工程经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
5. 冯尚友著,《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
6. 于同申主编,《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7. 包 秦,《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水利推进全省水利经济产业化进程》,吉林政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