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在分析了美国、日本等国企业管理的经验基础上,同我国传统文化、国情相结合,我国的管理学者们与企业家们,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自1986年到1988年,由于中央的支持,我国掀起了一场企业文化热,各级政府、各大企业组织,相继召开文化研讨会,成立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协会。之后,一篇篇关于企业文化建立的学说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也逐渐走上了企业文化管理的道路。
(四)不同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企业文化也会出现差异。以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作为比较,进行不同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从而为我国企业文化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日本作为一个东方国家,与我国文化属于同根本源,但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将西方科学文化与东方儒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实用主义的特点。他们在企业中强调社会责任,强调团体付出,重视团队合作。以松下电器作为案例,他们将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作为历史使命,同时强调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会在日常背诵他们的宗旨、精神以及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学习企业之歌,将企业精神切实的传输给每一位员工。
而我国作为同样以人文文化为主的国家,相比于日本,由于发展时间过长,文化沉淀太深,因此,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反而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以人情市场最为突出,人情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帮助企业发展,用不好则会导致经济倒退。
中国文化应该完善人情社会市场制度的建立,创造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发挥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为企业管理带来新鲜血液。
三、实现文化管理实践
企业实行文化管理,经历了百年几代人的研究,倾注了无数学者与企业管理者的心血,企业文化管理由于其适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本质本就是一个融合了多学科,结合了传统文化、科学理论与社会环境分析的一门综合性组织文化。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根,科学理论支撑起企业文化的树干,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塑造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要从多角度出发,建立起一种符合全体员工价值观、能够影响全体员工的行为模式,对企业管理形成无形支撑以及引导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符号。
一个企业成功建立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现代文化管理理论中,将“人”作为了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认为认识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对人的管理主要区分为,对内部员工的管理以及对外部顾客的管理。
对内,进行企业员工的管理,就是建立起符合员工统一的价值观,关心员工需求,使企业发展目标能沟通普通员工的职业需求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饱含热情,积极的投身工作。同时,轻松、主动的工作环境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创新性,从而为企业创造额外的经济利益以及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前景。
对外,企业应该时刻关注顾客的需求变化,建立起符合顾客价值观的消费理念,真正做到关心顾客,从而获得顾客忠诚,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
(二)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企业管理活动中,除了应该关注员工在技能、知识上的差异,同时还应该考虑员工思想与情感波动给工作效率带来的影响。
针对如何稳定企业员工个人情绪波动,组织行为学上认为应该时刻关注企业职工的情感与社会需求,但这种方法知识局限在对个人行为的控制上。当管理对象上升至群体行为时,对每一个人进行情感关注与满足就会使得管理工作量极大加剧。因此,要管理好整个企业所有员工的思想与情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企业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群体价值观,利用价值观的引导,协调群体行为,让员工们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一个企业是否实施了文化管理,主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建立起了符合全体员工需求的群体价值观。
(三)制定符合员工需求的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管理不仅是内隐于员工心中的理想信念,同时还应该外显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是规范与约束员工的外在行为规范,它能否契合内在的群体价值观,标志着一个企业是否真正的将企业文化应用于管理活动,树立起文化管理的理念。在不同的制度约束下,企业文化在管理活动中影响和发挥着自身作用的强度也不相同。
因此,建立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实行企业文化管理,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将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价值观相结合,做到心手一致,内外结合。
(四)充分发挥员工“创造性”
一个使用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手段的企业中,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与归属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实行分权管理,是普通员工也能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活动中来,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其次,管理者应该尊重员工的意见,充分审核与考虑员工提出的合理性建立;最后,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员工工作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员工在工作中是否满足了职业需求,从多方面关注员工。
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就是员工,充分的使用和利用他们的才能,就能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的最高目标。
(五)实现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结合
企业管理活动中,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同样重要,任何成功的企业,都不能只靠其中一种方式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
制度管理是借助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手段,使用直接的外部监督与行政命令进行刚性的管理。文化管理则是通过在员工共心中建立统一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等手段,将员工引导向正确的发展方向。
企业进行文化管理,绝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而是要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刚柔并济,软硬结合,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企业文化管理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我国企业想要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树立起自己的文化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过长期的在经营管理中的实践,将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发展中必须的科学素养、文化知识、思想修养、价值观念、哲学观念、理想追求、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以及企业身缠效率、投入产出效益、产品质量、市场营销等等自觉优化为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形成企业的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磁场,才能真正走上强大之路。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1984年。
[2] (美) 威廉·大内,孙耀君译,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3] 高立辉,企业文化管理之我见[J],化工管理,2016(7),45-46.
[4] 罗长海,企业文化学[D],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26页。
[5] 张仁德、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D],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7-38页。
[6] 庄培章,现代企业文化新论[D],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0-52页。
[7] 高小琴,浅析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科技经济导刊,2017(17):249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之我见(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