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虎等(周成虎等,2000)在分析洪灾形成的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丛于的洪灾风险区划指标模型,并结合辽河流域具体情况,以降雨、地形和区域社会经济易损为主要指标,得出辽河流域洪灾风险综合区划。许有鹏等(许有鹏等,2004)以中国东南沿海雨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开展以为支持的洪水风险图信息系统研究,借助历史洪水数据库和社会经济数据库,结合流域空间信息动态分析,探讨流域洪水风险图快速编制的方法和途径。唐川等(唐川和朱静,2005)以1:25万地理底图为基础,对影响山洪形成与泛滥的地形坡度、暴雨天数、河网缓冲区、标准面积洪峰流量、泥石流分布密度和洪灾历史统计六项因子进行了分析和叠合评价,完成了红河流域的山洪灾害危险评价图。以人口密度、房屋资产、耕地百分比、单位面积工农业产值作为指标进行了易损性分析,并借助于分析工具,将危险评价图与易损性图进行叠加分析,完成了红河流域的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图。管抿等(管现和陈兴旺,2007)以江西省分县小流域地理底图为基础,对影响山洪灾害形成与发展的暴雨气候、地形坡度、河网分布等因子进行分析和叠加,完成了江西省山洪灾害危险性评价图。以人口密度、GDP、耕地面积作为指标进行易损性分析,并借助GIS工具,将危险性评价图与易损性评价图进行叠加,完成了江西省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田国珍等(田国珍等,2006)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基于高分辨率的全国降雨、地形坡度、河流湖泊缓冲区、人均GDP、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耕地密度等影响水灾发生的风险因子图,采用水灾成因分析法和经验系数法,得到洪水的潜在危险区和经济易损区,进而得到中国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图。罗培等(罗培等,2007)在分析重庆地区洪涝灾害气候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基础上,从灾害发生的成灾坏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承灾体的易损性等三个方面选取地貌、灾害频率、人口、社会经济作为评价因子应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洪涝灾害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等数学模型,得到洪涝灾害的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层,再经过图层叠加、斑块合并以及等级划分等操作得到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谭徐明等(谭徐明等,2004)利用近300年水灾^^文档序列及当前自然和社会经济基础数据,采用统计学和模糊聚类的方法,在数据库和GIS技术支持卜,完成了区域洪水风险分析及全国洪水风险区划图的绘制。提出了区域洪水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即自然特性(水文和地形)、社会经济(人口、和土地面积)、洪水灾害(灾害场次和最大淹没面积)、减灾能力(防洪标准) 4类特性指标以县为区域洪水风险分析的基本单元,组成区域洪水灾害的10个影响因子和2400个县的分析样本,从而取得了宏观定量的区域洪水风险评价及洪水风险分区成果采用历史水灾频率法界定了重点风险区边界,从而完成了以县为边界的全国洪水风险区划图的绘制。李吉顺等(李吉顺等,1996)根据历史暴雨洪涝灾害分省灾情^^文档,通过构建“综合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两种无量纲量,对全国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并进行了全国暴雨洪涝灾害区划。赵士鹏(赵士鹏,1995)根据综合分析的原则考虑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发生学原则区分山洪的类型,如暴雨山洪与冰雪融水山洪等和为减灾服务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个山洪灾害特征一致区域,即西北区、内蒙区、青藏区、中部区、东部平原区、东南区。
汤奇成(汤奇成和李秀云,1997)根据洪灾形成的自然因素采用标准面积最大洪峰流量和社会因素国民经济总产澎,编制了以县市为单位的中国洪灾危险程度图,并根据危险程度,把全国分为个一级区洪灾危险的东部地区、洪灾比较危险的西北干早半干旱地区和洪灾不太危险的青藏高原地区,然后根据洪灾所属流域和地区又划分了9个二级区。
赵咸榕(赵咸榕,1998)指出黄委会洪水风险图的主要计算方法有利用历史洪水调查^^文档和水力模型或推算洪水水面线相结合的方法,数学模型模拟洪水演进的方法等。秦年秀(秦年秀和姜彤,2005)选取不同重现期(20,50,100年),及包括1870年历史洪水和1931,1935,1954,1991,1995,1996,1998,1999和2002年共10次洪水,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参考洪水灾害淹没图和相关历史文献记录^^文档,构建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其次对这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图。
杜国志(等杜国志和李开杰,2006)通过对洪水风险图的基本概念进行辨析,深讨了洪水风险图制作的关键技术要求,阐述了当前在洪水风险分析、洪水风险评价以及洪水风险图制作等方面的国际前沿技术手段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开展洪水风险图制作工作提出了认识和建议。张旭等(张旭等,1997)通过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分析和中外风险图绘制目的与必备内容的比较,探讨适合于我国推广的洪水风险图形式。马健明等马健明等,对国外洪水风险图编制进行了综述,对美国、日本、韩国、挪威和欧洲的洪水风险图编制进行了详细的介
绍。
从国内来看,洪水风险研究刚刚起步,不同学科对洪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以及减轻洪涝灾害风险的措施等都进行了单一学科的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周武光和史培军,1999):一是对河道不同洪水水位的出现频率进行了测算,并编制了一些专门地图为防御河道洪水的工程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对蓄滞洪区内不同淹没水位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进行了测算,并预估某一超标洪水情况下未来可能造成的洪涝灾情;三是对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洪涝灾情的时空分异规律的研究,揭示了流域范围内洪涝灾害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或社会属性的作用;四是认识到流域内社会经济条件对洪涝灾害的间接影响甚为突出,因而重视防洪减灾的经济研究;五是广泛应用现代对地观测技术对洪涝灾害造成的灾情进行了较为快速的测算,虽然精度还有待提高,但对洪涝灾害应急对策的制定起到了明显的科技支持作用。
与国外洪灾风险区划图研究的五个方面相比,我国对洪涝灾害风险研究的不足在科学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洪涝灾害风险形成中的社会经济属性研究不够对洪涝灾害风险测算的技术与方法不够完善,对减轻洪涝灾害风险的综合措施研究不够对建立一个全流域整体而系统性的减轻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的认识不够。因此,减轻洪涝灾害科学体系研究、技术体系研究与风险管理体制'百的研究,应是今后工作的重点,目前迫切需要对减轻洪水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措施加以综合研究。除了上述不足,在实际研究中还可能遇到以下问题:(1)基础^^文档和评估精度的问题。目前由于基础^^文档所限,只以水文计算单元为单位进行灾情评估,评估结果只能计算到乡镇,而且还存在误差。在今后的风险分析目标中,将灾情经济数据评估细化到村级,在实际防汛调度中会更有意义,这就要求大量的社会经济基础数据调查工作。由于提高精度和调查工作量增加不是一个级别,提高倍精度往往需要是10倍或100倍的调查工作量,所以要明确研究目的,在提高精度和工作量之间选好平衡点。(2)必须及时对基础图层按实际情况及时修正,形成最接近实际的地形地貌图。最早采用的是1986年的2.5万分之一地形图,后来在它的基础卜又通过1996、2002年以及许多相关的地图进行修正,现在和将来一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图层修订工作,使其最接近真实情况。(3)提高地图精度获得满意的演示效果和评估精度。通过计算机演算淹没范围并对灾情进行评估,特别是平原地区高精度淹没演示和灾情分析准确度对电子地图的地形地貌高程还原性要求很高,而且要进行不同高程(高程级差很小)的社会经济数据调查,目前的地理基础数据(2.5万分之一地形图和30m分辨率的卫片)远远不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精度。(4)洪水风险图编制研究中尚无官方认可的标准化洪水分析方法和模型。目前,用于洪水风险分析的方法包括水文学、水力学、地貌学和历史洪水调查分析等,由于沿海城市洪水和沿江城市洪水、平原地区洪水和山地丘陵区洪水、漫堤洪水和溃坝洪水特征的不同,对风险分析方法会有不同的要求。但洪水风险图是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服务的,洪水风险图产品不能采用百花齐放的方式,必须由官方推进洪水风险分析技术(模型)的标准化、规范化,以保证风险图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5/33/33
浙江沿海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评估与研究--以温州龙湾区为例(五)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