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沿海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评估与研究--以温州龙湾区为例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1.1.1 研究背景
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981年,成立了国际风险协会,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分析、风险管理与政策研究,1994年,联合国第一届国际减灾大会通过横滨战略,提出了建立更安全世界的预防、防备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指导方针;1999年,国际全
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设立了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安全综合研究计划办公室,重视自然灾害与城市脆弱性研究年月,联合国第二届全球减灾会议在日本神户举行,以国家与社区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为主题,提出了《兵库宣言》,为降低脆弱性和自然灾害风险提供了系统战略方法,其中自然灾害风险识别、评价、灾害风险监测与预警被列为未来十年减灾的五个优先领域之一。
沿海城市不仅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域,也是世界各地人口集聚、经济发达的重要区域和战略中心。如我国沿海城市承载着全国25%以上人口,创造着55%以上国民生产总值。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人口剧增和经济迅猛发展,相伴而生的灾害隐患不断增多,原有的自然发生基础和诱发因子不断外延和激化,新的灾种和致灾因素不断产生,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加强烈,沿海城市对灾害的“放大效应”更为显著而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海陆交互作用产生的复合型、多变性、突发性自然灾害,进一步加剧了沿海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的强度与频率,变异型自然灾害类型繁多,沿海城市脆弱性日趋增强,社会经济损失巨大。如2004年8月发生的台风“云娜”肆虐浙江15小时,导致全省死亡164人,失踪24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1.28亿元.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22万人被夺走了生命,200万人失去了家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百亿元年月,2005年8月,美国新奥尔良“卡特里娜”咫风带来的特大风暴潮灾害,导致1069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美元,而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等,。这些巨灾为世界重新思考自然灾害管理模式与发展观提供了一个契机。可见,沿海城市地位的重要性和面临自然灾害的高风险性,促使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联合国人居处、美国国家海洋和气象局和欧盟等机构启动了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建立沿海城市的脆弱性评
价指标体系,强调自然灾害风险的动态评估研究,使其成为自然灾害研究的前沿领域。
在世界范围内,洪水灾害无论从发生次数、人员伤亡,还是从经济损失等指标来看,都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就自然灾害发生的时空强度以及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程度而一言,洪水灾害位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季风气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洪水灾害发生最为频繁、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洪水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繁、城市防洪和排涝矛盾突出、水灾损失大、受洪水威胁人口多等特点。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地区经济发达,主要是山地丘陵型地形,地处海陆交界地带,人地关系作用剧烈,临近的西太平洋海盆又是全球台风形成最多的区域之一,因此受台风、风暴潮、暴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强烈。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多数河流为独流入海的中小型河流,流域面积小,调蓄能力差,且山洪陡涨陡落,加之台风和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影响显著,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灾害,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大量财产损失。近年来,虽然国家花费大量资金用于防洪工程建设,但是洪灾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呈逐年剧增趋势,远远超过了洪灾本身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长速度。人类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以现有的技术企图控制和消除洪水灾害是不可能的,认识到洪水是不可消除的一种自然现象,人类只能通过采取一些防灾措施和疏导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国际减灾10年计划使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大家公认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是一项重要有效的非工程减灾措施。在我国洪灾风险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国内对洪灾风险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混乱,至今还没有形成被大家公认的城市洪灾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理论框架和规范的程序方法。因此,急需开展城市洪灾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建立规范的城市洪灾风险评估与区划程序方法,为城市防洪减灾和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此,作者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沿
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应急预案情景分析”为依托,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考察和调研得到第一手数据^^文档为基础,以温州龙湾区自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文档和自然灾害历史^^文档为辅,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洪灾风险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为题来开展研究工作。
1.1.2研究意义
1.1.2.1科学意义
洪灾风险评估是灾害学、风险学、地理学、环境学、气象学、水文水动力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目前的防洪措施可分为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种。洪灾风险评估是一项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重要非工程性措施,可为抗洪救灾规范化、科学化的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GIS技术、RS技术、GPS技术和水文水动力学的相关技术,构建了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和程序方法,充实和发展了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丰富了沿海城市洪灾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探索了洪灾风险评估中危险性评价、脆弱度评价和洪灾损失评价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情景模拟的洪灾风险危险性评价方法发展了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洪灾脆弱度的洪灾风险脆弱性研究和基于GIS空间网格的洪灾损失评估研究的理论体系对于推动新技术在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探索意义。对于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洪灾风险管理和城市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洪灾防御、保障沿海城市公共安全、促进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本项研究可为中国沿海城市防洪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1.2.2实践意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33/33
浙江沿海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评估与研究--以温州龙湾区为例(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