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垫面因素
温州龙湾区洪水从下垫面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温州龙湾区地处既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临近的西太平洋海盆是全球形成台风最多的区域。独特的沿海地理位置使台风和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城市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第二,龙湾区的东部是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滨海平原,龙湾区的西部是以岩体裸露为特征的大罗山,山体面积114km',大罗山顶海拔704m,西北的茅竹岭为温瑞塘河和永强塘河的分水岭;南侧有长蛇山、老鼠山。独特的小流域山地丘陵地形特点使其极易受到台风、风暴潮、暴雨、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沿海的滨海平原易使西太平洋台风深入内陆,但遇到大罗山阻挡,则降雨显著加,易造成特大暴雨。第三,台风暴雨洪水主要发生在颐江流域下游地势低平的滨海平原上,洪水一般以漫淹为主。当洪水泛滥时,水流扩散,受平原微地形影响,行洪速度十分缓慢。该地区河流短小,洪水过程和淹没历时一般不长,但若遇台风暴潮、天文大潮和暴雨“三碰头”,造成河口潮水对内河洪水顶托,内河洪水排不出去,漫淹到沿河低洼平原地区,则整个平原地区将被洪水淹没,且历时较长,可能导致较大范围洪涝灾害。龙湾区沿海滩涂地区水产养殖和渔业发达,每年台风汛期,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不愿撤离,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第四,温州龙湾区属河口感潮河网地区,本海区潮差大,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是我国的强潮海区之一,因此龙湾区内河河网受海洋潮汐影响强烈。第五,龙湾区沿海堤塘未达到防洪(潮)标准。龙湾区堤段(包括灵昆岛环岛堤),除状元段己达到100年一遇的规划防洪标准外,其余堤段只有20^50年一遇的防洪潮能力;而且现有堤塘大都为土石堤,基础条件差,结构不够稳固,达不到应有的抗洪潮能力;并且由于闭合区内堤塘高低标准不一,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挡潮体系,也起不到全面防洪挡潮作用。
2.3.4承灾体类型和特征分析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洪涝灾害的成灾特征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城市水灾呈持续上升趋势,洪涝灾害对城市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吴庆洲,1998)。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人口和资产向城市高度集中,致使城市洪灾造成的损失不断攀升。现阶段我国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密度、地均GDP差异悬殊,同样强度的洪水灾害,给城市地区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同时由于交通、供电、供水、通讯及金融信息网络等为主体的城市生命线系统的中断,使城市工业、商业、服务业及对外贸易等因灾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比重加大;城市经济类型的多元化及资产的高密集性使城市的综合承灾能力变弱,洪灾危害效应放大,经济损失增加。
其次,城市化过程加速地面硬化,造成“城市洪水效应”。城市地表是独特的不透水结构,随着建城区面积的扩大,城市道路及建筑物密度的增加,这种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破坏了地表植被,改变了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与土壤植被条件,直接影响雨水的下渗、产汇流的速度和过程,同时非法侵占河道、过量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表沉降,也削弱了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的能力,延滞了泄洪时间,加剧了致灾强度,使同等降雨强度下的地表径流及排水量增加,汇流时间缩短,河道洪峰流量加大,洪灾频率、强度及影响范围增大。
第三,城市化可以造成城市气候改变,城市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增大,雨时延长,同时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地下水资源分布的改变,使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机率显著增加。
第四,洪涝灾害诱发的衍生和次生灾害影响严重。城市洪涝灾害诱发次生灾害链的爆发、城市环境污染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并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
最后,城市地理位置与水体关系密切,城市防洪任务艰巨。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江河湖海分布,不少城市本身就处于洪泛区内。全国有防洪任务的639座城市中,60%以上的低于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建设落后;城市防洪排涝管理制度与体制不健全;城市防洪资金投入及科学管理不足等也是导致城市洪涝灾害加剧的主要因素。此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等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危险性更是起到了放大的作用(MacDonald Q 1998; To], R. N.等,1999;葛怡等,2003)。
洪灾的承灾体类型主要包括:人口、居住房屋及其内部家庭财产、工商企业、交通及其运输业、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国家和集体公共事业建筑物及其财产、农作物等等。龙湾区内现有的关键洪灾承灾体包括温州永强机场、温州港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货运终点站、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工业园区、龙湾区中心工业区、温州扶贫经济开发区、温州农业新技术开发示范区等重要基础设施和综合性工业园区。本文以代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洪灾承灾体对象,把不同财产类型的价值分配到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上分别进行洪灾损失计算。根据龙湾区现有的土地利用类型将不同类型财产分别分配到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上,在龙湾区分别选取住宅用地(包括城镇住宅用地和农村宅基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包括机关团体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公园与绿地、文体娱乐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商服用地(包括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农业用地(包括耕地、设施农用地、沿海养殖滩涂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包括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公路用地、街巷用地、农村道路、铁路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水工建筑用地)等7大类
27小类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洪灾承灾体类型。
2.4研究区典型历史台风洪灾事件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13/33/33
浙江沿海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评估与研究--以温州龙湾区为例(十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