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台风在闽北一带登陆,登陆后台风中心靠近或经过温州地区共有22次,占13. 3%。这类台风威胁更大,灾害更严重,它发生大暴雨造成大灾的10次,中灾的9次,大中灾成灾率占这类台风的86%,仅有3次小灾或基本无灾。
④台风在温州沿海登陆,正面袭击温州的有9次,占5. 5%。这类台风危害极大,破坏大,灾情惨重,其中大灾5次,中灾3次、基本无灾1次,成灾率为88. 9%。
⑤在温州乐清以北登陆或靠近温州市沿海转向或在海上减弱消失的台风,影响温州的共有59次,占35. 8%。台风影响较小,造成中、小灾的14次,占23. 7%。影响温州的台风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在温州登陆,危害最大;二是在温州邻区登陆,温州所受的影响比较严重,在温州以南登陆比在温州以北登陆破坏力要大;三是受台风外围影响,有雨而无风,不但无害,反而可以解除早情,减轻酷暑。台风过境因中心气压特低,气压梯度特大,所以常形成极其猛烈的大风,再加上它从热带海洋带来大量水汽,上升运动剧烈,常造成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所以危害范围大而严重。
2.3研究区洪灾系统风险识别
2.3.1洪灾系统及其特征
洪水灾害的发生、发展及消亡的整个演化过程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表现。由于洪水灾害的最终承受体是人地系统(承灾体),因而,只有对承灾体造成损害的洪水才能称为洪水灾害。一般而言,形成洪水灾害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是存在洪水灾害的各种诱发因素(致灾因素),二是洪水灾害发生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背景(孕灾环境),三是洪水影响区有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或者不同类型的财产(承灾体)。致灾因素、孕灾环境、承灾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构成了洪水灾害的成灾机制,其结果形成了通常所说的洪水灾情。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孕灾环境、致灾因素、承灾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及特征的有机复合系统,这就是洪水灾害复合大系统,简称洪灾系统(魏一鸣和金菊良,1997; Wei Y M和Jin J L, 1997)。概括起来,洪灾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洪灾系统组成的高维特性。洪水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子系统、致灾因子子系统,承灾体子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例如:承灾体子系统又包括人类子系统、建筑物子系统、工业子系统、农业子系统等子系统。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洪水灾害的庞大的层次结构,显然,洪水灾害系统是一个“人类—自然—社会—经济”构成的复合大系统,它具有极高的维数。
2)洪灾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关联复杂。洪水灾害系统内各个子系统或局部一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复杂的关联。这种关联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内部结构上,而且可以表现在功能上。例如,它们可以是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关联,也就是说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的形成是多样的。
3)洪灾系统影响因素繁多、层次不明确。洪水灾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种因素又包含众多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洪水灾害系统内各因素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从而使得系统内部因素间因果层次关系不明确。例如,降雨作为直接影响径流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其时空分布的不同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也不同。
4)洪灾系统的不确定性。洪水灾害系统的不确定性概括起来包括随机性、模糊性、灰色性与混沌性等方面的内容。
5)洪灾系统的开放性。洪水灾害系统是一个“人类—自然—社会—经济”构成的复合大系统,这一系统不断地与其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交换。体现了这一系统的开放性。一方面,洪水灾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需要从其外部环境系统中得到能量、物质或信息。没有外部环境系统的作用,洪水灾害就不可能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洪水灾害的发生,又对其外部环境系统产生影响,甚至产生或引起其他衍生灾害和灾害链事件。例如,大气环流的变化,可以引起地面的洪水灾害,同时洪水灾害,可能导致泥石流、滑坡、化工厂危险物品的泄漏等灾害的发生。因此,洪灾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6)洪灾系统的动态性。洪灾系统随时间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它的周围环境系统不断地发生变化,引起洪灾系统的输入输出强度与性质不断地改变,并进一步引起洪灾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从而使洪灾系统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性。
7)洪灾系统的非线性。洪水灾害系统的输出特征对于输入特征的响应不具备线性叠加性质。例如,相同强度和类型的洪水灾害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会有很大的差别,虽然洪灾规模量级大小与损害数量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其由于不同地域的背景条件,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差异,所以洪灾发生的强度和造成的损失之间不可能构成线性函数关系。
综上所述,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洪灾系统是一个动态复合大系统(魏一鸣,1999)。针对这一复合大系统的管理,无论是采用经典的控制理论,还是采用传统的运筹学技术,都将会遇到困难。因此,必须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并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将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研究洪水灾害行为的时空分布规律、成灾机制,从而形成洪水灾害预测与模拟、分析与决策的综合集成方法(魏鸣和杨存建,1999)。
2.3.2.龙湾区洪(潮)涝灾害发生的成因分析
本文对温州龙湾区洪(潮)涝灾害的成因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①气象水文因素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11/33/33
浙江沿海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评估与研究--以温州龙湾区为例(十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