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11 月,缅甸举行了20 多年来的首次大选。大选后,军阀政府的标签被暂时揭下。到次年6 月,关于密松水电工程的讨论开始成为缅甸各大媒体的热门话题,此时的讨论已不再局限于环保议题。2011 年8 月,缅甸民主政治的代言人昂山素季女士发表了《伊洛瓦底江请愿书》,一下将密松水电项目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尽管缅甸政府的决策层,可能仍然非常清楚中电投的水电开发的确能造福缅甸社会和人民,但为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增强其新出炉政权的合法性,缅甸政府需要响应民间呼声以匹配其民主转型新形象。于是曾经坚定支持水电开发的缅甸政府在感受到巨大社会舆论压力后,为了显示出缅甸政府尊重民意的民主变化,他们最终选择牺牲该项目。
缅甸是个多民族国家,密松电站位于缅北克钦地区,历史上缅族、孟族、掸族都曾在今缅甸版图内建立过比较强大的王国,但没有哪个王国曾经直接管理过今天缅北的所有地区,尤其是克钦地区。克钦人民不满缅甸军政府统治,长期以来要求自治,缅甸政府军和克钦独立军之间在这一地区的战争硝烟从未消散过。
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中资公司认为密松工程是中缅合作项目,代表缅甸方面的只能是军政府而不可能是反对党或民间武装。军政府同意中资方独立经营50 年,中资方也给予他们相当可观的回报,这是两国间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至于当地老百姓的补偿,中资方给军政府的回报已经包含了这笔价值不菲的补偿款。中资公司认为征地由政府出面,自己只管开发建设工程,至于军政府是否落实了补偿款,老百姓是否遭遇野蛮拆迁或强迫征地,这属
于缅甸“内政”,中资方不便干涉。
然而在克钦人眼中,军政府就是征服者,缅族百姓同样对长期专制的军政府不怀好感,克钦人普遍认为密松工程给军政府带来的好处未必能落到当地民众头上。克钦的百姓认为,密松作为他们世世代代的栖息地,在完全没有征求他们意见和同意的情况下,几个缅族军头和中国老板碰碰头拍拍桌子说修就修,对此,当地百姓普遍反映出对自己被当作局外人的愤懑与不满。
(三)文化挑战
海外工程项目中,员工来自“五湖四海”,缺乏共同的文化基础,存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民族个性、思维方式、语言文字、文化背景、沟通方式等文化差异和个人嗜好、性格品行、行为方式等个性特点。这些文化差异和个性特点的存在,使得人们难以准确解释和评价从另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难以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因而以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标准去解释和判断其他文化群体的民族中心主义普遍存在,这就降低了沟通的速度和效率,增加了跨文化交流的难度和风险,造成了文化冲突。文化冲突表现为组织中人际关系的紧张、管理失效、沟通中断、交易失败,甚至会有一些非理性的反应和仇恨心理,威胁项目运作的效率和效果。而文化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又进一步引发了种族优越感风险、管理风险、沟通风险、商务惯例风险、感性认识风险等文化风险。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和排除,将导致海外工程项目经营的失败。
在密松水电项目中,文化挑战就是项目遇到的风险之一。
密松地区自古以来的神圣地位是克钦人反对建坝的一个主要理由。“密松”在克钦语里有“河流交汇之处”之意,在克钦邦各地,全景航拍或手绘的“二水环山”密松河曲的形象到处可见。克钦人的各种公共场所,如克钦文化馆、议会厅、大学、教堂和庙宇到处可见这种挂图。这种山川崇拜本是自古流传的克钦人古老“万物有灵”信仰的体现。从历史上看,古代说藏缅语的祖先从青藏高原南下,就是在密松走出崇山峻岭进入伊洛瓦底江河谷定居繁衍生息,继而诞生了后来的克钦文明。据史书记载,当初克钦人首领就是在密松建立了第一个部落联盟,所以克钦人把密松当成自己的文明发祥地来崇敬也就不足为怪了。克钦人认为中资机构选址密松建坝就好像是在其老祖宗头上动土,他们对此表达了极度的不满,长期致力于中缅友好关系的福庆宫孔子学堂校长李祖清先生认为中资机构当初选址密松是不明智之举。
(四)人力资源挑战
第一,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地在国外,且工程工期较长,加之国外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工程项目的从业人员并不愿参与到海外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即对于工程项目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较差。据相关部门统计,2013-2015 年期间,我国海外工程从业人员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到 2015 年,海外工程从业人员数量仅为 25 万人,同比下降 6.3%,而在下降比例的人数当中,约有 78.6%是受海外工程项目的地点和国外环境影响而主动退出;第二,对于本地人力资源而言,其雇用的成本和建设项目质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国家而言,海外工程项目可从该国直接引入相关人力资源进行项目建设,但因此类国家人员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从而对项目建设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而对于发达国家人力资源而言,其雇用的成本较高,不利于海外工程项目效益的提升。
五、海外工程管理的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