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分化一般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功能和生物学行为三个方面来判断细胞分化的情况。肿瘤细胞的分化一般是受体内信号的传导和细胞核内的基因影响,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分化或者凋亡。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与未分化的胚胎细胞类似,通过诱导剂诱导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分化为正常细胞。苦参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从而能够对使分化为正常细胞,同时对正常细胞不会影响。
(五)逆转肿瘤细胞的多重耐药性
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由于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多重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对药理作用不同的抗癌药物同时产生耐药现象。逆转肿瘤细胞的多重耐药性是指提高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由于细胞内多重耐药基因上的P-蛋白的表达。P-蛋白能够通过细胞内的能量将抗癌药物从癌细胞中排出,减轻药物的化疗药物,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研究表明,苦参中的活性物质苦参碱能够降低多重耐药性基因的RNA表达,使P-蛋白合成减少,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排,提高药物的疗效。
(六)调节细胞信号传导
信号传导能够控制细胞的活性,细胞内部会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引起一系列的反应。细胞信号通路是指细胞通过接受外界信号,将细胞外的信号转为细胞内的信号,进而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中药苦参通过干预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其药理作用是影响酶联受体信号通路上的配体,使细胞血管内的生长因子不能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及转移,导致血管的生成受到影响。
三、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1. 抗肿瘤作用
苦参中的活性成分苦参碱能够从多种途径来抑制肿瘤细胞,苦参抗肿瘤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抑制肿瘤微血管的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逆转肿瘤细胞的多重耐药性,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几个方面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成。同时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正常细胞没有影响,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2.免疫调节作用
苦参主要通过激活体内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来提高体内的免疫力。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存在于脾,通过激活T、B细胞,能够产生抗体,增强体内的免疫力。同时苦参能够激活体内的巨噬细胞,抵抗外来的细菌、病毒等,从而提高免疫力。
3.与环磷酰胺合用的减毒增效作用
环磷酰胺为细胞毒性药物,无选择性,在破坏肿瘤细胞的同时会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会发生骨髓移植等毒性反应。与苦参联用可以缓解体内白细胞的降低,减轻了药物的毒性作用。
4.镇痛作用
苦参中的活性物质苦参碱能够激活体内的受体,增加体内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达到镇痛作用。
(二)展望
苦参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其含有的多种生物碱已作为临床药物广泛得应用于癌症的治疗当中。尤其是它含有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于肿瘤细胞的抑制和促其凋亡的作用更为显著。据最新研究发现,目前临床上正在使用的抗癌药物的作用机理为,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促进其凋亡。而苦参因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作用就在于能够较为全面和有效的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甚至于进一步的促进癌细胞凋亡。据最新数据显示,苦参所含有的某些生物碱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值、转移和促进其凋亡,这是其他天然中药所不具备的特性。甚至于,健康人群可以用其防止肿瘤的发生,而癌症患者则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量使用,来减轻肿瘤所带来的痛苦,也可用于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医疗方面的分子生物学当中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技术的日益成熟,亦将对于苦参的抗癌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这对于研制抗癌药物又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纵观药物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由人工研制的药物都是从天然的药物发展而来的。而且,我国的中草药更是博大精深,其中充满着神秘和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对于中草药的研究不够深入,以及国际上对中药的怀疑态度,使得中药成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行缓慢,并不能明确其作用机理,但这并不能否定中药的效果和作用,当然这种现状也受限于目前科技的发展程度。所以许多的中药制剂还在使用传统的制剂方法,使得药物的利用率低下,而且又不能有效的避免其肝肾的毒副作用。
若是结合新的药物材料和制药技术来制备新型苦参制剂,在制备时使用脂质粒、纳米粒等。能够有效的控制新型制剂在人体内的释放和作用速度和时间,更能提高其药物利用率,更好的发挥出苦参应有的疗效同时又减少了药物浪费以及有效的减轻了肝肾的毒副作用,不但使患者减轻疾病和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又能加强对于苦参的利用率,同时又能在研究苦参抗癌的基础上发现苦参更多的作用,这又进一步的提高苦参的药物价值。
与此同时,也可用将苦参的研究方法广泛地应用在更多的药物研究上,甚至于在其原有的作用机理上更进一步的将一些中药的成分和结构进行整编甚至修饰,来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疾病,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吴昊:肿瘤微环境因子乳酸在肿瘤细胞适应葡萄糖缺乏中的作用及其机理[D],,2012;
[2]马昆,刘燕玲,郭朋,郑蕊:中药苦参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15;
[3]董晓旭,韩春超:萃取法与索氏提取法苦参提取效果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2011;
[4]杨丽;吕品田;王超:氧化苦参碱抗B_(16)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J],河北中医,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