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目前幼儿的学前教育受到了政府、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和家庭,都在不断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幼儿教师队伍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也明显的出现了新的状况。
一、目前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培养幼儿教师的机构少生源质量低
由于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人们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造成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增多。但目前已经不存在幼儿教师由专业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培养,而是由众多的职业技术学校或某大学的一个系、某学院的一个教学部来承担培养,这样,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培养机构缺乏,同时所招生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下降,(原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是在通过文化考试后还要经过技能技巧面试挑选,而现在大多数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生源报考这一类的职业技术学校),因此,虽有大量的毕业生补充到幼儿教师队伍中,满足了幼儿教师的需求,但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却偏低,这就对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幼儿园缺编和管理体制造成人员流动性大
在幼儿教育改革的当前,幼儿教师的需求量大,而编制却缺乏。部分幼儿园为了减少财政支出,不按国家规定配备班级人员,甚至有更多的幼儿园是选择聘用“临时工”,工资和福利待遇较低。另外,我国目前幼儿教育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而幼儿园的人事管理,编制大都是属于各自的主管部门。还有,现在政府办的幼儿园(即公办园)级少,社会上大量的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如深圳市各区公办园的总和是49所,私立幼儿园是1000多所),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成立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入园难的问题,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值得关注的是,多数私立幼儿园为了赢利,会想尽办法节约开支,教师工资待遇差,岗位不稳定,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这就导致教师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因此不稳定。
(三)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低
教师的地位包括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方面,其中工资待遇、职称、编制是显示教师地位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在全国各地开展调查研究,获取了大量的真实数据,而所有数据都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幼儿教师,劳动收入不高,在其生活的地区都是属于中低层。
此外,很多刚刚进入幼儿教师队伍的新教师未能进行职称评审。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未评职称的教师人数占幼儿教师的总人数的50%,到2006年占55.7%。
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标志着一个职业的,社会声望。由于幼儿园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偏低,影响了教师对工作的投入,导致教师自我成长动力不足,大量幼儿园教师流失,影响了幼教队伍的稳定。
(四)工作压力大
大量的案头工作(备课、家校联系、教学研究、教具制作、环境布置),1:10以上的师生比,每天早上7∶30工作至下午 5∶30的10 小时工作,经常需要加班,个别全托幼儿园还有夜班……这些都是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写照。
班额大,生师比高,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安全责任大,这样的工作现状使得幼儿教师深感工作压力重大,精神疲惫,没有工作的积极性,没有职业的幸福感,从而造成了职业倦怠。
二、解决目前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支持,担负起幼儿教师队伍的规划和建设的重任
政府应多办幼儿园,规范幼儿教师聘任制度,同时将幼儿教师统一纳入教师资质系统进行管理,使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身份编制、职称评聘、在职培训等方面都享有权力。教育督导机构要依法对幼儿教育的普及程度、办园条件、经费投入与使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保育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定期专项督导,依法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促进幼儿园教育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经过调研,在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加强道德修养素质、理论认识素质、教学技能素质、教科研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是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1、加强道德修养素质
加强文化管理。通过思想教育,培养团队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正园风、树师德,提高幼儿教师的政治道德素养与职业道德品质;
加强制度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幼儿园管理规章制度,引入合理的激励机制、考评机制等,并严格执行,使规章制度成为促进教师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