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普遍认为“娃娃家”的主题更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幼儿也具有较多的生活经验的支持。然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与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会日益丰富,感兴趣的事物也会越来越多,便渴望通过在幼儿游戏中扮演更多的成人角色来表达他们对周围生活与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因而,幼儿游戏主题的选择与环境的创设也应当随着幼儿一起“成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不断扩展幼儿游戏的主题,不能总将幼儿游戏的主题仅仅局限于家庭生活范围。
三、改善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教师指导角色游戏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如何提升指导能力?本章将提出如何提升幼儿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对游戏的认识
幼儿教师应当多方面了解幼儿游戏发展的主要内容,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及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提高对幼儿游戏的价值认同,从意识层面重视幼儿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幼儿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要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正确解读幼儿在幼儿游戏中的游戏心理与行为表现。幼儿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所获得的生活印象并非都是正确与积极的,幼儿在幼儿游戏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幼儿教师应当明确在开展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必要性。这都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幼儿游戏观念。
幼儿教师还要在开展幼儿游戏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幼儿园幼儿游戏的认识。教师获得的理论知识仅仅是教师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与前提,还需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幼儿游戏,可以在时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理性认识,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幼儿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幼儿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幼儿在幼儿游戏中的特点与教师指导的不可或缺性,从而使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更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幼儿游戏观。
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幼儿游戏观,理性地认识到幼儿游戏的价值,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落实于实践,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确定游戏主题
教育哲学家罗伯特·菲茨吉伯思(Robert Fitzgibbons)研究表明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出二种类型的决定,一是主要和教学结果相关的决定,也就是教师的教育目标;二是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决定,也就是教师要教什么,能够教什么,和应该教什么;三是与教育方式相关的决定,就是教学如何展开的问题。
同样地,教师对于指导游戏所采用的策略是指教师指导游戏的方式,是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如何进行指导的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幼儿游戏进行直接指导,还是进行间接指导。根据教师指导形态划分,教师指导分为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直接引导是成人在进行游戏指导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采取引导、直接说明、提出建议或者是鼓励幼儿的方法对游戏中幼儿施加影响,教师直接控制游戏过程。间接指导是指教师也是一个游戏者,参与幼儿的游戏,教师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教师一般是对幼儿进行行为暗示。其次,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教师教育智慧的过程,教师需要具有指导的教育机智。例如对幼儿进行行为暗示或者是教师利用群体同伴的作用来影响游戏中的幼儿,达到指导幼儿游戏的目的。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的隐性指示作用对儿童施加影响,通过群体游戏行为影响个体,使幼儿之间产生群体交叉影响。
(三)科学的进行游戏材料的投放
游戏材料与幼儿游戏行为关系密切,教师对游戏材料投放要有合理性。合理投放游戏材料主要是保证材料的安全性原则,同时注意材料投放的目标性原则和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还要注意游戏材料投放的动态性原则。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调整、补充。
游戏指导中,教师还要适时增添新材料,儿童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当儿童出现了寻求新材料的动机时,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儿童继续游戏的愿望。
游戏具有不断生成性的特点,如果教师恰当地提供游戏材料,就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促进游戏深入开展。教师如果希望儿童能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尝试解决纠纷时,可以适当减少材料,能促使儿童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及控制自我冲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游戏环境的教育作用,把自己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儿童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