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摘要: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来完成,而师幼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来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就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提问,“问”出孩子们的兴趣,“问”出孩子们的想法,“问”出孩子们的创造,这需要大家思考、探讨与学习。
一、提问的含义及类型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师提问可以分为:
1、述性提问。即指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如提问“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2.比较性的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提问“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3.分类性提问。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如提问“说说哪些是红色三角形?哪些是绿色正方形?怎么分?”
4.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如“你认为这三种方法哪种最好?”等。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幼儿辩别事物的能力。
5.反诘提问。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如“你怎么知道这个长、那个短呢?”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地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二 、 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非常重要,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也不凡有很多问题的出现,这不仅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根据相关研究和实地观察,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例如:在大班的一次语言课《我们的祖国真大》,老师一上来就讲解中国的地图,还让孩子区找东、南、西、北,这个对于刚上大班的孩子来说有点难度的,因该有个课前知识准备,然后又指出北方,问幼儿哈尔滨在地图的哪个位置,你们知道哈尔滨现在是什么天气吗?问得幼儿一问三不知,我觉得老师在课前应该对孩子已有的知识有所了解,不然这些问题起不到任何效果。
2、提问的语言缺乏生动,调动不了幼儿的积极性
孩子们最喜欢新鲜的、有吸引力的问题,有的教师提问时问题过于单调、没有趣味性,导致孩子们上课的氛围不高,很多孩子不愿意听课、不愿意举手发言。
例如:我有一次听到一节中班的语言课,是学一首诗歌,老师一上来就用很轻的声音说话,语气也很平淡,坐着后面的老师都听不见,孩子们做在那也都是各玩各的,没有用心听,在观察图片时,老师几乎都是自己把图片上的内容都出来了,没有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主题变成了老师,这样一来,后面学念诗歌的部分,都是老师教一句,孩子读一句,特别乏味,整节课老师的语言太单调吗,影响了教学效果。
3、提问的层次偏低
有的老师在提问中,问题的层次偏低,提问的方式仅仅限于初级模式,经常提一些封闭性的问题,例如:在上课时,老师在讲述一些问题,提问时就会问孩子们“是不是?”或者是“对不对”,孩子们就是直接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直接回答,这样孩子们就不需要再思考,直截了当的就回答,这就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了,用简单的集体应答代替了孩子思维活动,使孩子在课堂上形成虚假活泼,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些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回答的积极性也不高,有的幼儿在意问题,有些幼儿就不在意你的问题,他们自己做自己的,形成课堂的次序混乱
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