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封闭性问题多,开放性问题少
封闭性问题有明确、固定的额答案,只需要幼儿对事实做回忆性陈述,或通过认知、记忆、和选择性回想进行再认识,就可以知道问题答案,比如老师在讲绘本故事时,总会问幼儿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角度了解事物。
5、教师过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迫不及待”的想从孩子口中得出标准答案,向标准答案上引导,另一方面只针对部分能力发展好的孩子进行提问,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匀,能力强的孩子一节课被提问很多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没有。新《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幼儿是通过问题进行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问题,进而在老师的支持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幼儿园工作者的面临的一个重任。
三、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对策
1、、提问要有针对性
紧扣教学目标我们设计问题的目的,或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唤醒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积极建构;或是引导幼儿拓展思路,深入思考,突破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最终帮助幼儿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提问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有明确指向性和针对性。如《动物的影子》的目标:1、根据动物的影子,寻找相应的动物,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一些动物的明显特征和生活习性。2、有观察、比较和发现的兴趣,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中,我紧紧抓住“观察与比较”,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小兔?” “你从哪里看出来是蜗牛?蜗牛的身上有什么?”以及“谁是小鸭谁是小鸡,帮我分分清。”等,引导孩子观察和比较小动物的明显特征,重点突出。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切忌提一些与目标看似相关实质无关的问题,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2、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启而能发,避免幼儿答非所问。故事《狐狸和狗》中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狗发现狐狸偷吃后是怎样做的?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想象,让幼儿暂时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灵活性,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从而收到启发幼儿思考,开拓幼儿思路,发展联想的效果。
在《小熊的一天》中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创编,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有利于幼儿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我问幼儿:“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过好这一天?”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有的说:“帮老奶奶提篮子”,也有的说:“请朋友到家中做客”等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提问。
3、提问要有趣味性
幼儿园的孩子具有好奇、好玩、自尊性强等心理特点。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问题表达的方式拥有趣味性,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例如小班的一个绘本课: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森林里要召开音乐会,许多小动物都赶来参加了。第一个上台表演的是小猫,小猫唱歌“喵喵喵”(一起表演),第二个表演的是走路一摇一摆的小鸭,小鸭唱歌“嘎嘎嘎”(一起表演)。接下来轮到小兔了,小兔不会唱歌怎么办呢?(小兔也会发出一点点声音,一起边跳边说“咻咻咻,咻咻咻”)。想想看,还会有谁来参加?,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过来了,幼儿注意力马上集中,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
4、提问要有层次性
兼顾不同能力幼儿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由于幼儿在已有经验、思维水平、学习能力上存在客观差异,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兼顾全体,将难易层次不同的问题相互搭配,给每位幼儿都有表达与表现的机会。
总之,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实重视提问,鼓励提问,善于提问,把提问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让提问成为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机会。
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