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完成学前教育是不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呢?其实不是。“家园共育”这个理念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家族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对于目前来说,家园共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家园合作中教师、家长的地位不对等,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于服从的位置上。幼儿园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常常让家长带废旧材料、实物入园便于孩子开展游戏、进行教学活动,但家长并不知道老师组织活动的目标、要示,有时会让家长感到厌烦,存有抵触情绪,易使家长、老师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老师要求三岁半孩子回家学写“0”,也属于这种情况。作为幼儿园老师,不是把“作业”交代给家长让家长带孩子完成就可以了,还应该与家长沟通,告知目的“让孩子观察,认识数字0”,可以为家长提供可行操作方式,比如,找一找什么物体最像数字0。
2、家族教育重视早期智力的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忽视对幼儿进行做人教育。突出表现为家族教育小学化问题严重,家长认为对孩子只有过早地进行认字、加减运算、认读汉语拼音、背诵古诗等,亲朋好友聚会时好让孩子有展露才艺的机会,为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只重视眼前智力的培养发展;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生活中一味的迁就孩子、保护孩子,必然导致幼儿片面地发展。也可能是性格执拗孤僻。许多家长不能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质量取决于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质等因素,未来社会情商重于智商。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很重要。幼儿园可以开设家长学校,请家长们聚在一起,为家长提供一个学习机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议,把幼儿园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等分享给家长。
3、家族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贴到“家长园地”里,或者教师把家长当作听众,以单向的讲授为主,不给予家长更多思考的时间,更没有留给家长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结果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极度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多倾听家长的意见,真诚地对家长表达“我们都是为了孩子”这一共同信念,取得家长的信任,给予家长可靠的建议是不错的做法。
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也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如今,教育资源竞争已经延伸到了幼教领域,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在未来的需求将愈来愈大。我们要综合运用学前教育学科知识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中,对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并进行很好的实践。
我理解的学前教育,是一门我热爱的专业,是我即将为之奋斗的事业。我将用我专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情怀投入社会,投入我热爱的职业中。
参考文献:《3到6岁儿童发展指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我理解的“学前教育”(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