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既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这是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应然与必然,为此,应改变狭隘的专业意识,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多开放交叉培养目标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提高专业品位。
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1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着重理论和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无法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的新要求,因此建立多层多、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的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高校应从人才需求入手,制订相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督与保障,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工作能力,既具有信息运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又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
2 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吸取教育科学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加以应用,并能发展新的实用方法的人。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具有多元性和合理性。所谓多元性是指知识面应该是广而博的,所谓合理性是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在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时,应该害出现调几方向:是专业理论,要有正确的幼儿观和教育观;二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教育机智,具有适应幼教改革和发展的专业素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信宽容、积极主动、适应性强和自我调节能力强等;三是专业态度要具有优良的道德素质,同时要培养尊重幼儿以及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素养。
3 调整与完善现有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未来幼儿教师的素质。课程设置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4大模块。在课程设置上回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突出学科与专业结构的综合性和课程多元化;增加教育实习和实践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潜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弱
我国大多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质量是提升教育水平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较低。全国高校连续扩招,地方高师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很多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编制却没有得到相适应的调整和增加,总体性缺编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师生比十分高。
2.专业技能欠缺
专业教学技能方面,如果学前教育专业只是通过培养方案所确定下来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那么职业情感的培养和职业知识的学习是明显不够充分的。目前,普通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还只是一种应用性的学科,而当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就必须要具备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也是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实训与顶岗实习。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就无法达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或者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之中,怎样使培养的人才既符合培养目标,又能适应市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需要不断研讨与探索。
参考文献:
张斌贤.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5(12)
河池学院学报 第33卷第3期 2013年6月
浅析学前教育专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