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国学的重要性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发展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引用儒家、道家、佛家的经典名句来阐述思想。古代典籍,名言典故,被其信手拈来,寄意深远。跟着习主席学国学,偶有所得,不惭浅薄,与诸君分享。
现如今,国学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特别重视国学的发展呢?因为国学传统文化上下1500多年的历史,需要在我们年轻人的这一代流传下去,很多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已经重点把国学教育放在了首位,它的发展方向,不可不知。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学伴随着文化反思,首先从学术界复兴。但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根基一直在民间,所以也为后来民间国学的势头超越学院派埋下了伏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学术与民间的交织相杂。学术派注重典籍的考证与理论的探究;民间派注重实践,自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国学便开始了俯下身段的过程,于是才有民间知识界的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产生了无数影响中国历史的从寒窑走出来的名人,为中国之学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又因历代政权的兴衰,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学问从象牙塔走入民间,完成新的蜕变与更替,提高了民间学说的成色,为民间学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因为文化的基因在民间,我们从民间了解国学的繁荣,小到每一个家庭,大到国家,每个人的思想都需要存在着学习国学的理念,一些推广和活动,包括学前教育能够深刻影响到社会风气,故不能等闲视之。不过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学生、家长积极学习的态度,已经开始引领新风潮。未来几年,没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独立国学见解者,必将被限制于普及性的课程,这与你的野心无关。
国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可观的,只有心中有国学,心中有国学灵魂的方向,必定会按照固定的路线以及规律传承下去。发现中华文化太美,破解中华文化玄机。
作为一种内蕴丰厚的知识体系,国学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来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现了影响深远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国古人的无穷智慧,其对国民精神的引导、安顿作用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命脉绵延千年而不绝的价值所在。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人的精神气度里,已经牢不可破地留下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
对于国家而言,重振国学意义非凡。对外,国学是展现文化大国的软实力的核心,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与这个秉持着“君子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敬畏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和敬业乐群意识去生活的民族交往,有哪个国家会拒之千里呢?对内,国学则是塑造积极向上的国民精神和展现国家凝聚力、民族归属感的根源所在。遍布全球的华人,不仅有着同样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还共同维系在中华民族文化脐带提供的丰富营养之中,拥有共同的民族文化胎记,怎会因时空的遥远而割裂彼此的紧密联系呢?面对当今教育过多地进行职业训练的经济与技术至上的时代弊病,面对国人信仰大厦倾颓、精神家园迷失、价值观沦丧的尴尬现状,我们的确亟需从国学的精华中寻找纾解的良药。
对于个人来说,国学素养能涵养一个人的精神气度。中国历来号称“礼仪之邦”,国人一向以“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自豪,但现在学生在家里冒犯家长、学校里不尊师不重道、社会上“中国人素质差”的现象为何比比皆是呢?全国各地中学每年培养了大批的理科实验班高材生,为名牌大学输送了数以千计学业成绩优异的学子,为什么这些人中很多却成了不报效桑梓的典型?曾听学生去台湾旅游回来赞叹台湾人的素质高;曾见有学者对多年前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因国学功底有差距而感慨不已;也曾钦佩连战、宋楚瑜等台湾领导人讲话能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也曾慨叹台湾高中生要用文言文写作,而我们仅需阅读浅显文言文仍困难重重……这些都令人不得不深思大陆的国学素养有待提高的问题。
浅谈当代国学的发展趋势(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